数学家丘成桐谈到

中国数学水平不及美国1940年代!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奋起反驳。

这只是表面现象,

其实他讲到的中国数学的另外10点更加重要。

以下这十点,每一条都关系到中国数学未来。

甚至可以说,关系到中国学术的前途和未来。

01

数学需要天才引领

今天,我们的数学天才在哪里?

顶尖数学家的出现对一个国家数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陈省身作为华人世界最顶尖的数学天才,1949年去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才回国,回来时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样的天才不可多得,想找下一个谈何容易。

中国实际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军人物,让人非常难过。

数学的进步需要天才人物,一个人能带动整个国家的学术水平。

现在华人世界里最优秀的是陶哲轩,身在澳大利亚。

丘成桐的年龄也大了,还有这么多人对他有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省身和华罗庚

一个没有天才的国度,是很难说自己是什么强国的。

2

顶尖数学家应该开宗立派

数学家是需要开宗立派的,不仅仅是解题能力强。

一个国家数学的真正崛起,不在于追随其他国家的数学门派,而在于能够自主创新,走出从0到1的数学方向。

而不是出了几个奥数冠军,或者是孩子的计算能力比较强,甚至还有人在比速算能力。

独立的数学研究和独创性的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实力的重要标志。

那什么叫开宗立派:

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之父

费马:数论的奠基者

庞加莱:拓扑学和动力系统理论

格罗滕迪克:代数几何的革命者

类似这种人物,就是开宗立派,

可我们的数学家缺乏这种原创能力。

3

知道什么是一流的学术

什么是一流学术,这点我们都不知道。

要拥有一流的学术能力,最起码要知道什么是一流。我们应该与国际学术界保持联系,可现在闭关锁国的人太多了。

学者对“什么是一流的学术”没有清晰的认知

科研目标不明确,学术追求流于表面。

没有对一流学术标准的清晰理解,学术界难以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影响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代数学家

4

中国数学评审系统不科学,

没有筛选出优秀人才

我们优秀的数学人才,并没有得到重视。

中国的优秀数学人才,并没有获得国家经费支持。

闭门造车,私心严重。

目前中国的数学评审系统主要依赖于国内同行的意见,缺乏国际视野和标准,导致评审结果与世界前沿数学发展脱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很多评审制度即不公正也不透明,很多还有裙带关系。这样的评审系统容易产生偏见不能公平公正地评估科研成果,影响了真正有才华的数学家的成长。

根据丘成桐等在2022年评选的五年来最佳论文,85篇终审论文中,中国仅有6篇

更可怕的是,就算这6篇论文,都是一些没有帽子的学者完成的。貌似国家投入了很多,但没有筛选出真正的数学人才。

那么请问,钱到底都给到哪些人了,是不是浪费了?

5

重排名而不重学问

只关注数据排名,而不重视真正的学问。

就盯着世界四大大学指标,然后走急功近利的路子。

  1. QS世界大学排名

  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3.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4.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只盯着以下指标,例如QS重视以下指示:

· 学术声誉(40%)

· 雇主声誉(10%)

· 师生比(20%)

· 文献引用(20%)

过分关注提升名次而忽视了科研的实际意义,无法激发出研究者的创新潜力。

6

重帽子而不重研究

“帽子”就是中国学术界存在许多头衔和职位。

例如:

1.院士

最高学术称号,象征着学术界的顶峰。

2.长江学者

教育部设立的特聘教授计划,

旨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3.千人计划:

政府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计划,提供优厚待遇。

4.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基金,旨在支持杰出青年学者。

学术界重视头衔和职位,而不是实际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导致资源和激励向“帽子”学者倾斜,忽视了真正有才华的研究人员。

头衔和职位的膨胀使得学术界浮躁,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7

年长“学阀”因循守旧

很多时候,一些老学者在阻挡年轻人成长。

业内被称为“学阀”,年龄大了能力已经弱化。

但却控制着各类C刊,以及各种评审。

甚至导师互相交易,裙带关系非常严重。

年长学者获得更多的薪水和激励,但他们对前沿数学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些人怀有私心,阻碍了前沿学问在中国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守旧的学术环境,使得年轻学者难以施展才华,创新力受到抑制。

例如:

在某些大学或研究机构,年长学者掌握着重要的学术资源和决策权。他们可能通过学术评审委员会、科研项目评审等方式,倾向于支持传统的研究方向,而对年轻学者提出的新颖研究方案持怀疑态度。

这样的情况不仅导致创新力的下降,也可能引发学术界的矛盾和不和谐。

8

年轻学者不愿探索前沿科学

由于上述原因,年轻学者更倾向于追求“帽子”。

因为有了帽子就有了一切,没有帽子什么都不是。

年轻学者的科研动力更多地被职位和头衔所驱使,缺乏对前沿科学的探索精神。

激励机制的偏差

当前的激励机制主要基于头衔和职位,这使得年轻学者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更多考虑能否获得头衔,而不是学术兴趣和前沿领域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源分配的不公

资源和机会向“帽子”学者倾斜,年轻学者如果没有头衔,难以获得足够的研究资金和支持,迫使他们将精力放在获取头衔上。

学术评价体系的局限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头衔和发表数量,而忽视了研究质量和创新性,使得年轻学者在科研道路上追求名利,而非学术贡献。

9

只注重物质不注重精神

太注重金钱,而不在意理想。

钱学森和袁隆平,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吧。

不是说金钱不重要,但金钱也不是一切。

近年来加大了对学术界的物质奖励力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过度的物质奖励可能扭曲学术动机,使得研究者的关注点偏离了科学研究的初衷。

高薪引发的负面效应

高薪吸引海外学者回国,这些学者获得高额薪资后未必能投入相应的研究精力。

科研经费滥用

经费缺乏严格监督,大量经费用于与研究无关的事务,例如豪华设备购置或高额出国交流,而非专注于科学研究本身。

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可是数学家真不是钱能砸出来的。

10

年轻科学家的志气必须改进

好像很虚,其实太重要。

没有理想,不可能造就大成就。

根据2019年的一项调查,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年轻学者中,有超过60%的人认为物质奖励是他们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而真正对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的比例不到30%。

这种倾向导致了科研成果质量的下降和学术浮躁的现象。

年轻学者应该有志气,不能只想着物质奖励,而要追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有意义的学术规律。

其实以上这10个问题,不仅限于数学领域。

在其他学术领域,同样也有类似的现象。

以下是其他学术领域中存在的相似问题及其影响:

1. 科研评审系统问题

在许多领域,评审系统过于依赖国内同行意见,缺乏国际视野。例如,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国内评审标准与国际前沿研究脱轨,导致优秀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

2. 重排名轻学问

大学排名在各学科中都被高度重视,但对实际科研能力和成果的关注不足。这种现象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应用学科尤为突出。过分追求排名可能导致学校在科研资源分配上的失衡,忽视了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

3. 重头衔轻研究

头衔和职位的重要性被夸大,而实际研究能力和贡献被忽视。在医学、法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这种现象同样存在。许多学者追求头衔和职位,却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实质内容,导致学术浮躁、创新力不足。

4. 年长学者的影响

年长学者在各领域中都占据重要位置,但他们的观念和方法可能并不适合前沿研究的发展。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中,年长学者的守旧观念可能会阻碍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5. 年轻学者的激励

年轻学者在追求“帽子”和职位上投入了过多时间和精力,而对前沿研究的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也很普遍。年轻学者缺乏对学术研究的长远规划,更多地被短期利益驱动。

中国在数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的挑战,需要从评审系统学术激励机制资源分配学术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只有在公平、公正和创新的学术环境中,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和学术进步。

通过这些改革,中国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顶尖学者,推动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

否则,给再多的钱又如何?

最终,人民也不知道钱到了谁的手里。

以上这些制度性问题不改变,那科技永远是一团烂泥,永远被人卡脖子。

没有在市场上进行对抗前,我们总是“赢麻了”。

媒体的各种吹,收割情绪化“爱国流量”。

过去的人工智能如此,现在的“量子计算”又在走同样的路子。

一到关键决战时刻,只怕又全是形式主义。

中国需要数学家,这个民族的数学天赋也不差。

但制度性问题不解决,老百姓交再多的税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