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徐驭尧

“我终于有耳朵啦!”走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扎西(化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作为一名先天小耳畸形患者,在扎西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很多人都曾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一度认为,自己一生都会受到耳郭畸形带来的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下称“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张天宇教授团队的何爱娟医生深深记得第一次见到扎西的场景——

“孩子,你有朋友吗?”何医生问扎西。

“没有。我耳朵长得太奇怪了,没人愿意和我玩。”扎西满脸沮丧,“我可太想有朋友啦,可是我这个样子……”

“还记得第一次来西藏见到扎西,当张天宇教授告诉孩子他的耳朵有机会通过手术恢复正常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眼里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这次入院前几天,扎西有些感冒,他十分着急,非常担心手术能不能按计划开展。我们能看出来,孩子对手术十分期待,求治的心情特别迫切。”何爱娟医生告诉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9月,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及永达公益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眼耳鼻喉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张天宇教授带领傅窈窈副主任医师、李辰龙主治医师、何爱娟主治医师及郑碧君护师组成了精锐团队,克服了高原缺氧、跨越5000公里来到西藏,为扎西和他一样罹患小耳畸形的另一名患者开展了全耳廓再造I期手术。由于藏区医疗条件有限,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团队还从上海带去了手术所需的特殊器械及耗材。扎西的手术是日喀则地区的首例全耳再造手术,这是整形领域最具挑战的四级手术之一

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希才教授介绍,“外表的畸形常常会导致这些孩子出现社交障碍或心理问题,而耳道闭锁或狭窄造成的中重度听力损害,也会影响语言学习和日常交流。因此,孩子们和家长都有迫切的求治心理。”

但是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这样高难度的手术还很难在日喀则开展。但如果让孩子们千里迢迢到上海求医,他们也面临很多困难——言语的交流困难、治疗费用的负担、交通和住宿不便等。因此,当孙希才把日喀则的情况和孩子们面临的困难跟张天宇交流后,张天宇立马表态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孙希才整理了既往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当地各区县患者资料,并联系远程会诊后,最终确定以扎西为代表的第一批公益手术患者。

第一期手术很成功。在I期手术7个月后,何爱娟和余庆雄再上高原为扎西完成全耳廓再造II期手术,让他们的耳朵真正“立”起来。经历了2次手术,扎西终于有了“新耳朵”,也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看着扎西和其他患者自信、阳光地走出医院,孙希才十分欣慰。“刚到西藏就发现日喀则的小耳畸形发病率比较高。刚好,我们医院的张天宇教授团队一直专注于小耳畸形的发病机制研究,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功能耳再造技术体系。眼耳鼻喉科医院已经开展了全耳廓再造及听力重建手术5000余例。因此,我们就邀请这个权威团队来到西藏开展手术。”他说。

此外,今年5月,日喀则人民医院还派遣医生到上海学习,希望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学习最终让耳再造手术真正在日喀则开展起来,给西藏孩子带来健康,造福更多的高原群众。“在未来我们还会与张教授深入合作,探索高原与小耳畸形高发生率的关系,,希望能从病因上解决问题。”孙希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今年是上海创新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第9年。9年以来,眼耳鼻喉科医院每年都选派1名医务人员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援助工作,一批批援助医务人员传递援藏接力棒,为日喀则人民医院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医疗保障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