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属于蓝厂的年度影像旗舰来了。

在去年vivo X100系列发布之时,小雷总感觉蓝厂藏了一手牌,X100 Pro的周边配置确实不俗,但远没有达到小雷心目中「顶级影像旗舰」的水准。当友商们先后拿出OPPO Find X7 Ultra、小米14 Ultra、华为Pura 70 Ultra、荣耀Magic 6RSR这些影像旗舰时,vivo X100 Pro显然就有些不够看了。

不过好在,vivo终于在5月带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Ultra机型——vivo X100 Ultra,至此2024年影像旗舰机型也全部集齐,新一轮的影像旗舰大战也正式开幕。

那么,发布时间最晚的vivo X100 Ultra,它的综合表现到底如何?别着急,小雷现在就带你一同来体验一番。

外观:依旧犀利,家族式设计吸睛

毫不意外,vivo X100 Ultra依旧采用的是从X80系列就延续下来的家族化设计,依旧熟悉的奥利奥圆环摄像头,依旧相切的两个同心圆。不过X100 Ultra这个圆形相切的幅度相比之前的X100和X100 Pro仿佛又有些新的变化,一眼看过去总感觉整个镜头模组都是歪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辨识度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但该说不说,X100 Ultra的机身质感做得非常出色,虽说整机的重量达到了223g,机身的厚度也有9.23mm,但整体的握持感其实远比想象中要好不少,不过因为镜头模组过大的原因,像头重脚轻这类现象还是无法避免,所以之前没有使用过这类影像旗舰手机的用户,小雷还是建议先到线下尝试一下,以免买回来后嫌弃手感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边框部分vivo还做了拉丝工艺,搭配原本钛色的颜色和玻璃后盖,显得整机更具质感,但缺点是会让整机看起来更为厚重一些。另外仔细观看的话,还能发现vivo X100 Ultra的边框部分还做了些许的「内嵌」设计,在不带壳的情况下能够给用户提供较好的握持感,也能够更好地给手掌提供支撑点。

其他配置方面这里就简单阐述一下:6.78英寸、517ppi、1440Hz PWM全高频调光、超感触控三星2K E7超色准屏、第三代骁龙8处理器、5500mAh蓝海电池、双向卫星通信、单点超声波指纹、80W有线闪充、30W无线闪充、IP69+IP68、大尺寸X轴线性马达,总之旗舰机该有的配置,vivo X100 Ultra都给你安排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但从配置和外观来看,其实能够很清晰地看出vivo X100 Pro和vivo X100 Ultra两台旗舰的定位差距,如果是日常使用的话,X100 Pro可能更适合,但如果是对于小雷这种影像爱好者的话,那么X100 Ultra绝对是值得入手的一台好机器。

影像机皇,硬件如何?

影像旗舰之所以被称为旗舰,除了更好的画质表现外,更加齐全的焦段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焦段的配置就决定了你能够拍摄到的题材。举个例子,你去公园游玩时看到一只毛发特别鲜艳的鸟,想将它收入画面中,如果你的焦段不够长,就只能拍到它的轮廓,根本看不到任何细节。

而vivo X100 Ultra的影像组合可以说是业界最顶尖的一批了,主摄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LYT-900传感器,一英寸大底配合全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更高的进光量以及更低的功耗,关于它的表现毋庸置疑,毕竟它已经在OPPO Find X7 Ultra、小米14 Ultra上展现过它的真正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长焦镜头是vivo X100 Ultra的杀手锏之一, 其传感器是vivo和三星联合开发的HP-9传感器,其拥有两亿像素、1/1.4英寸、F/2.67大光圈以及全球首发的萤石级玻璃镜片FCD100以及4.5轴防抖。说实在的,当小雷看到萤石级玻璃镜片、4.5轴防抖这两个参数时,还以为自己在看什么尼克尔400mm大定焦的镜头规格,可以说这是小雷第一次在手机镜头上看到这么专业的参数。

至于超广角镜头可能大家不是那么在意,但vivo还是给到了LYT-600、5000万像素、F/2.2、1/2英寸尺寸的优秀规格,虽说大家使用超广角的概率比较低,但该有的还是得有。

至于全新升级的50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对于小雷这种直男用户来说其实就没什么感知了,不过既然vivo肯升级,这份诚意大家还是能够看得见的。

除了上述的配置外,vivo X100 Ultra还加入了一颗V3+影像芯片,这一芯片的加入不但能够提供更多的AI算力,帮助用户在夜间拍摄时能够获得所见即所得的拍摄体验,而其也可以进行诸如NR降噪等算法的加成,在最终的成片拍摄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画质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vivo官网)

更重要的是,V3+芯片还为X100 Ultra带来了安卓段最强的视频录制能力,根据vivo官方表述其不但支持4K 120fps升格录制,而且可以无缝调用主摄和长焦两颗摄像头,在画质和动态范围方面相比之前的提升幅度更是肉眼可见,也能给予用户更多的后期空间。

一台能上网的“相机”?

在发布会上,vivo不止一次地宣传X100 Ultra是一台能够打电话的相机,因为它的规格几乎已经达到了移动摄影端的顶端。但熟悉手机摄影的读者们都清楚,手机摄影并非像传统相机市场那样,并不是配置越强拍摄体验就越好,需要厂商对整个相机传感器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可以说在移动摄影领域,硬件只是奠定手机摄影的下限,而上限则是由配套的算法来达成,vivo自然深知这个道理,从X80系列开始它们就尤为重视自己的相机算法,在真实和好看之间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平衡点,也是从X80系列开始,vivo成功摘掉了「饱和度战士」的头衔,成功跻身移动影像领域的T1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说实话,之前发布的vivo X100 Pro在影像方面的表现已经让我十分满意,无论是色彩、画质、景深、画面的立体感还是对于光影的把控都已经做到了行业顶尖,但vivo X100 Ultra显然更是在这些方面做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这几天的广州天气非常差,大暴雨所带来的阴天光线非常差,但对于手机这种通过算法和硬件来成像的产品来说,貌似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当然光线好的情况下,照片观感会好上一大截)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vivo X100 Ultra的主摄和长焦成像素质几乎无可挑剔,而且在算法的优化下,整体色彩表现也非常讨喜且自然,不会有那种溢出屏幕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X100 Ultra上,小雷再一次见到了「人文街拍」模式,之前在X100s的评测中小雷就对这个模式钟爱不已,关于这项功能的整体介绍大家可以去重温一下vivo X100s的图文评测,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开启人文街拍模式后,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画面整体的亮度调低了一些,某些场景还会很细心地添加暗角来提升整体的氛围感。这是摄影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拍摄手法,足见vivo的摄影团队是真的有用心去做X100 Ultra的影像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这颗高达2亿像素的长焦镜头,vivo也很贴心地将其焦段设置成了日常生活中更常用的85mm而并非120mm,用于拍摄人像、人文等题材时尤为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更有意思的是这颗长焦镜头也支持长焦微距功能,而且其表现要比之前的X100 Pro好上太多,从样张中也能看出,X100 Ultra在拍摄花草题材时能够很好地将主体和背景区分开来,主体背后的虚化过渡也更加自然,要不是照片底下的水印,估计你很难相信这居然只是一台手机上的一颗长焦镜头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整体来说,vivo X100 Ultra在影像方面的表现远超小雷对它的预期,虽然广州近期的天气没能完整发挥出它的全部实力,但仅需简单把玩一个下午就能感受到它的强大之处,不出意外地话,vivo X100 Ultra可能是小雷目前心目中的影像旗舰No.1。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雷科技之后也会拿出OPPO Find X7 Ultra、荣耀Magic 6至臻版以及小米14 Ultra来一场影像旗舰横评。

总结:一台为了影像的「偏科生」旗舰

优点:

1、影像表现没得说,稳稳第一梯队;

2、周边配置也足够旗舰;

3、机身质感非常出色;

缺点:

1、为了影像方面的堆料,充电规格砍了不少;

2、头重脚轻的情况依旧存在。

作为一台为了影像做到极致的影像旗舰,vivo X100 Ultra无论是硬件方面的堆料还是软件算法上的优化都做到了极致,极具特色的人文街拍模式也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折腾的摄像师,这项功能的出现也拉开了它与市面上一众影像旗舰之间的差距,对于热爱摄影的消费者来说,vivo X100 Ultra绝对是一台不能错过的好产品。

但vivo X100 Ultra的出现又让小雷想起一个老问题,手机影像到底还能怎么发展呢?在这个硬件几乎已经堆到顶的时代,想依靠更大的传感器去拉开差距几乎已经不可能,除非手机厂商进一步降低手机的侧重点,做一台影像属性大于日常属性的产品,但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所以在小雷看来,未来这些影像旗舰会进一步将硬件和算法以及AI结合在一起,拿出更多能够辅助用户拍出拍出好照片的影像功能,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对移动影像感兴趣,从而拿起手机去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影像旗舰在未来不会再以堆参数为重点,而是从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出发,以使用者的感受作为评判标准,也让摄影变得越来越简单,让专业影像更加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