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间正中有一个水缸,里面游弋着中华鳑鲏、高体鳑鲏、麦穗鱼……这是上海河道里常见的鱼类。水缸上方的几盏照明灯模拟日照,缸面上横着树枝,树枝上苔藓生长。

适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位于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内的生境博物馆开幕。博物馆占地600平方米,紧邻获得过"联合国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典型案例100+"的乐颐生境花园,是集生境、博物、社区于一体的生态研习、自然科普、惠民共享中心。

水缸模拟的是湿地生态。不少居民凑近了细看,"鱼养得蛮好。"他们或向讲解员询问鱼的种类,或是拍张照,走到一旁的显示屏上比对照片、查看信息。

这是沪上首个以生境为主题的社区博物馆。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说,目的之一是要承接隔壁生境花园的流量,"参观完花园来博物馆,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在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看来,进一步需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内容的更新迭代,维持住生命力。"社区生境博物馆是街镇探寻‘生境+’的一种可能性,关键在于形成服务全区乃至全市社区层级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抓手。我认为全区各个生境花园都可因地制宜,举办生境课堂也好、开设临展也罢,都可从该生境博物馆汲取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式

社区生境博物馆与生境花园密不可分。

墙上挂着四种动物的皮毛:华南兔、黄鼬、远东刺猬和赤腹松鼠,这些都是在乐颐生境花园里出现过的动物。墙边上还有一条人工制作的貉尾巴。在乐颐,貉的故事已从泡澡、打闹发展到了生娃。刘观锡提醒参观者:远东刺猬的毛要顺毛摸,尖刺扎手。

在上海本土植物展陈区域,布展专家从隔壁的生境花园采集植物制成标本。居民区的一名上年纪的阿姨指着南苜蓿说,"这种野草在生境花园里看到过好多次,一直不知道叫什么。这下晓得了,原来是我们常吃的草头。"

打造可视、可触、可感的沉浸式费了刘观锡不少心思。社区博物馆先得让社区居民们喜欢。前期征求意见,居民们提出博物馆里"得有活物"。

那就养鱼,可养鱼怎么和科普生物多样性结合?经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部门的资源"投喂",刘观锡和社区志愿者特意到崇明东滩湿地参观。有了认知基础,做模拟湿地系统的水缸就有了眉目。"养活这些鱼不容易,换了好几批总算摸到点门道。到了晚上,暗色沙塘鳢会出来攻击小鱼,我看到一次,可凶了。"

博物馆所在楼层原是办公楼层,两间房间隔断上方本有一排小窗,"看着就不像博物馆,但又不能拆除。"刘观锡想了个办法:把居民在生境花园里拍摄的野生鸟类照片,做成胶片样式的图片,贴在窗上。这样一来,居民有了参与感。

生境博物馆的展陈内容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协助打造。"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对生物多样性的类群做了集中展示,包括昆虫、陆生植物、湿地生态的实景展示以及水边鸟类标本、它们的巢穴等,希望给周边居民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的空间,在家门口亲近‘自然’。"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馆员徐珊珊告诉记者。

生命力

乐颐生境花园建成以后收获了不少流量。刘观锡说,按照登记在册的参观人数,一年有3000人左右。其中有不少专门为自然课堂而来的学校师生。也因此,他萌发了打造一个社区博物馆的念头。市、区相关部门以及新泾镇政府的资源"投喂",让他的念头落了地。

但正式开放后,社区博物馆怎么解决维持生命力的问题,变得越发迫切。

上海自然博物馆将原创展览——"邂逅山海"生境艺术复原展平移到社区博物馆。"这是首次完整地呈现十二幅科学画作。"徐珊珊说,展览把《山海经》的动植物元素提取出来,以书中神兽为蓝本,结合自然、环境要素,创新展示《山海经》的生境。

"边看边听介绍,还是比较弹眼落睛。"社区居民说。

徐珊珊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馆后期会持续不断对在社区博物馆的运行和更新建设提供专业帮助和内容扶持,包括课程植入、工作坊、教育活动,对志愿者在讲解方面进行专业培训等。"

现场有专家认为,未来社区生境博物馆可以承接一些市级的科普资源,比如提供空间承办一些特展。一来解决社区博物馆的内容之忧,也帮助缓解市级博物馆场地方面的局限。"不过在科普资源‘下沉’过程中,也要注意匹配专业讲解能力以及场馆运营水平。"

生境博物馆出口的墙上,挂着上海野生鸟类监测的月况,"每个月数据都会进行更新。"徐珊珊说,这就是一种生命力。

作者:苏展

文:苏展 图: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