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加入)

专栏作者:均南

在福州发芽的00后,北京求学ing;热爱表达和思考的理想主义者,迷恋着社会和人文的INFJ。

△ 配音真鸟囝 | 何燕

(小提示:点击文中 蓝色图标 ,可跳转福州话字词释义及读音)

福州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留学美国,最终成了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还参与过新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她年少聪慧,擅写小说和诗歌,也是一位有名的作家……普通人挺难想象有如此多耀眼的标签,竟会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而她就是被称为“福州女儿”的林徽因。

林徽因才华横溢和她幼年时良好的家教密不可分。她的父亲林长民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务院参事,也是福州二中的首任校长。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也是一位读书人。在这个家族中,还出了两位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1889年,林孝恂考中进士为官,举家迁往浙江,因此杭州成了林徽因的出生地。

虽然林徽因生于杭州,但受到家庭文化的影响,她有着福州女性干练爽快的性格,据说也能讲一口流利的福州话。张清平在《林徽因传》中写下这样一段颇有趣味的文字:“聪慧的林徽因有着出色的语言天分,她吵起架来也分人,跟梁思成(其丈夫)用英语吵,跟保姆用官话吵,跟母亲何雪媛则用福州方言吵。”

生活中的林徽因据说也很喜欢用福州话来交流。当时她在北京家中客厅开设的文艺沙龙,常有朱光潜、沈从文这样的文学泰斗参加,而在茶话中,林徽因经常讲福州话,有时她带有福州腔的普通话更引得众人开怀。受到好友林徽因的影响,出生于湖南的哲学家金岳霖也会说一些福州话。有一回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老师拜访他,88岁的金老以相当纯正的福州话喊他们是“福州侬”。

福州之于林徽因的羁绊,在她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在散文《一片阳光》中,林徽因记录了这样一段趣事:“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作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得一种神秘的骄傲。”其实福州话里的“水珠”,只是指一般的水痘,如果感染了天花,福州话则叫“出珠”。在老福州人口中,一个人若因为天花而危及了生命则又有一种说法,叫“珠塌了”,这是对天花后期长出来的脓包又收缩的形象化称呼。另外,在她带有自传性色彩的小说《模影零篇·钟绿》中,林徽因提到了福州文化中的出殡风俗:“照我们乡例,头上缠着白头帕。”这里所说的“白头帕”,在福州方言中叫作“缚白带”,也就是出殡时,送葬的人在腰间或脑门系上的白色带子,以表对逝者的哀悼。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根据福州的习俗,新娘出嫁后需要回到祖籍地祭祖,所以刚从欧洲归来的林徽因也便因此回到了她时常惦念的故乡——福州。回到故乡后,林徽因居住在福州仓山康山里的可园。福州方言诗人陈风曾化用林徽因的《莲灯》写过一首福州话诗歌《可园之外》,道出她对林徽因的敬意:“有谦谦君子,有铮铮风骨。”

那一次,林徽因只在福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便奔赴东北去了。也许是走得匆忙,林徽因把父亲生前给她的信遗落在了林家老宅。林长民在信中叮嘱女儿“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他的希冀没有落空,这位福州籍的大才女以丰硕的一生实践了父亲的谆谆嘱托。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而对于她一生最合适的赞美,应该便是金岳霖所言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投稿fzwbwhb@163.com。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福州晚报·兰花圃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