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圈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体制内努力的大多是官二代和富二代,越是寒门子弟工作上越不怎么积极。这完全颠覆了大家传统中的印象。

以前我们都觉得那些官富二代肯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工作上敷衍了事,谁也指挥不动。而农二代们肯定兢兢业业、踏实肯干。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很多朋友反映他们单位也是这样。越是家里有钱、有背景的,干起工作来越起劲。每天开会、整材料,听讲座、参加培训、填各种表…乐此不疲。

越是农村出身的工作越消极、喜欢抱怨,开会培训能躲就躲,好多都进入职业倦怠期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理由。

体制内的农二代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家庭负担重。

贫穷基因深入骨髓,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巨大,没有钱就缺乏安全感,而且他们还背负着车贷、房贷等。

因此他们对金钱看得比较重,渴望多赚钱来改变个人境遇和家庭条件。

但体制内的工作大多是形式主义的。

拼命地写材料、拼命地开会,不仅收获不到成就感,也无法体现在工资待遇上,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样。

久而久之,农二代们就有点心灰意冷、得过且过。

尤其对一些走形式的工作特别排斥和抵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制内的富二代们出身官商之家,家境殷实,对金钱没有多高的欲望。

车房都是父母早就置办好的,有的家里甚至给买了多套房、多辆车。

他们每个月工资都用在吃喝玩乐上,父母还经常补贴他们。

因此他们没有挣钱的焦虑感和迫切感,工作起来从容不迫、快快乐乐。和农二代们形成鲜明对比。

农二代们能够一路披荆斩棘考进体制,得益于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

因此,在骨子里他们对公平看得很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越来越多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被卷入考官大军;当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愿意到基层混个编制;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参加工作,在家啃老一心考公考研考事业编。这个事情已经出现病态了。

然而,在体制内,关系却是第一生产力,远远比努力、能力和学历管用,是一个人能否职务升迁的重要因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农二代的亲朋好友也大多是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没人照顾、没人赏识,处处受阻,难以提拔,以致于心灰意懒,选择躺平。

而富二代们则有着千丝万缕的高层人脉,一路畅通无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工作起来工作劲头大,意气风发。

体制内的农二代们原生家庭不仅贫困、闭塞,而且也无法给他们更好的家庭教育。

很多人只知道学习,就知道蛮干。不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与领导相处,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

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认可,工作起来牢骚满腹、经常抱怨。

而富二代们从小接触官场,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家庭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人情世故。参加工作后知道如何揣摩上意、察言观色。

因而,他们经常得到领导的赏识和表扬,这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工作起来就更加积极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阶级越来越固化,上行通道越来越窄,普通年轻人的出路越来越少。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算个账就知道了。

6000的月薪高吗?总归是不低的对吧。一个月刨去吃穿用行、买衣、房租等,能剩下来2000的算是花钱花的细的对吧。

一个年轻人从毕业干到退休,算上40年。

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能积累下来:2000*12*40=96W

很多人指责现在的年轻人躺平、不奋斗,要求他们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可是账是能算出来的,一个普通年轻人干到退休也就能累计96W。

96W够干嘛?说难听点,如果是贷款买一套100W的房,96W给银行还利息都不够,而且银行贷款时限还到不了40年。

话说回来,你环顾四周看看如今的就业市场,6000一个月的工资真的好找吗? 3000块钱一个月的工作都难找,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别说996,007都是常态。

年轻人也想努力,可是算了一下,一辈子努力好像都不太够买一套房子,既然努力也不够,不努力也不够,那么努力的意义在哪?

人民X报,前段时间批评年轻人不能吃苦,躺平,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都是人间清醒,不吃那一套。

吃个锤子苦,为什么要吃苦?吃苦有什么意义吗?

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来愚弄底层人民。

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言论不但有害,而且有病。

也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体制内寒门子弟开始消极躺平,官富二代却在努力。

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