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馨的厨房里,妈妈正忙着炖一锅美味的汤。

那汤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仿佛正在诉说着家的温暖。然而,这和谐的画面被一阵突如其来的争吵声打破。

客厅里,儿子的声音尖锐而激动,与爸爸的严肃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刺耳的对比。

妈妈忍不住放下手中的锅勺,带着几分好奇和关切,快步走向声音的来源。

只见儿子满脸通红,显然是情绪激动到了极点,他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几乎是在喊叫:“我只是想多玩会儿游戏,为什么不行?”

而爸爸则是一脸严肃,不容置疑地回答:“你已经玩了一个小时了,现在必须去写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可以说已经上演了无数次。

孩子渴望更多的自由时间,想要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而家长则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同时也不乏娱乐。这种微妙的平衡,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谈判,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疲惫。

我们都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希望孩子快乐,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有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设想中的孩子总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仿佛一旦孩子流露出不快,就是他们作为父母的失败。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可能总是保持高涨的情绪。

有一位母亲,她的心声或许能代表许多家长的困惑和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曾愤愤地说:“我已经尽力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允许他玩游戏,对他的学习也没有过分要求,我只希望他能开心。但每次提到写作业,他就变得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这让我感到非常焦虑,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实际上,这位母亲的情绪其实并不难理解。

她的愤怒、委屈和焦虑,都源于她对孩子的深深关爱和期待。她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理解,这自然会让她感到失落和不甘。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她对孩子的控制欲和被认可的需求。她希望孩子能按照她的期望去发展成为一个既快乐又优秀的学生,但这,显然并不容易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应该思维”。

它指的是我们对他人或事物的发展,抱有一种固有的期待,希望它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进行。然而当这种期待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会感到愤怒和失望。

就像这位母亲一样,她希望孩子在玩乐之后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现实却是,孩子对此充满了抵触情绪。

正是这种心理落差,让她的情绪瞬间失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在这位母亲的生活中,对孩子的控制似乎成了一种需求,但更深层的是,她心中那股“被看见”的渴望。

每当她为孩子忙碌,准备食物、帮忙做作业,或是深夜的陪伴,她都希望孩子能看到,能懂得这背后的辛劳与爱意。但孩子的冷漠,像是一盆冷水,让她的心血似乎都白费了。

那种委屈,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无视,更多的是因为她的付出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其实,这种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家长们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很多时候,家长们的这些情感和期待,会不知不觉地映射到孩子身上。

就像这位母亲,她小时候可能缺少了一些欢乐,所以她现在特别希望孩子能时时刻刻都快乐。她尝试通过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来填补自己心中的那片空白。

但,她或许没有意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她的信任和耐心,是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偶尔犯错也不会被责备的环境。

想象一下,当孩子遇到一个小问题,家长立刻冲上前去解决,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连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而一个真正的高手家长,他们会静静地观察,只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伸出援手。他们明白,孩子的不高兴、小情绪,都是成长中必经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家长,他们的情绪稳定,不会因为孩子的一时低落而惊慌失措。

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孩子也一样。他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感空间,不仅是因为这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宣泄,更因为这能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家庭教育这个舞台上,家长们不仅要扮演监督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当孩子心情低落时,一个平和的心态、一个理解的微笑,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这样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