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近日,多家银行加快下架了手工补息、通知存款、中长期大额存单等高息揽储工具。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正是银行积极应对息差压力,加强负债成本管理的举措。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减费让利政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银行息差持续承压,导致营收增速减缓。银行业普遍认识到,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快速增长已不适应当前环境。因此,银行需转向注重成本效益的经营战略,通过成本优化和负债结构调整,以保持风险抵补能力,适应行业变化。

毕马威中国战略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支宝才建议,银行在推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要从价值转型的角度统筹进行考虑。尤其在数字化时代,毕马威中国银行与资管行业首席信息官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柳晓光认为,新兴技术有望成为攻克以往难以触及成本领域的利器。

56%的银行将“成本管理”列为最关心的三大问题之一

5月15日,多家银行正式“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多家银行公告解释称,因业务经营调整以及政策变化。不仅如此,《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也于近日下架了长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银行“下架”智能存款、调整大额存单等,对于舒缓银行负债成本有益。

“中国银行业相比国外成本收入比不高,但近年来由于市场利率下降、金融科技竞争加剧以及宏观经济变化等因素,银行面临息差收窄、营收增长放缓和利润增长承压的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银行的成本管理变得尤为关键,因为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直接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支宝才说。

在此前多家上市银行召开的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部分银行管理层亦提到了对成本的管理。

如中国银行(601988.SH)副行长张毅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银行需要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时发力,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放的合理性和盈利性;同时,积极管理负债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邮储银行(601658.SH)行长刘建军亦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一方面要在总量上保持贷款适度增长,把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在差异化增长极上;另一方面,在负债端提高活期存款占比、管控中长期存款等,形成管控付息成本的共同价值取向。

日前,毕马威中国最新发布的《超越“降本控费” 银行如何通过战略性的成本优化创造价值》(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6%的银行将“成本管理”列为银行业最关心的三大问题之一。

“银行在成本管理上已经采取了较多直接降低成本的举措,包括减少非必要开支费用、降薪等,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这种方法的空间有限,且可能会损害长期的发展潜力和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支宝才认为,银行需要更重视通过提升效率和创新来实现长期价值增长,《报告》中也提到,通过包括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内部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培养全员成本意识等举措,助力银行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适应性。

《报告》提出,银行在推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不仅是单纯地降本,而是要从价值转型的角度统筹来进行考虑。

支宝才告诉记者,过去银行增长模式相对粗放,其间有大量的降本增效潜力未充分挖掘,现在通过更加精细化和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举措,银行可以有效地挖掘这些潜力,促进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在支宝才看来,成本优化与削减成本不同,它是一种更为全面和战略性的方法。“削减成本通常指直接减少开支以快速降低财务负担,而成本优化则关注通过引入新理念、改进流程、采用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等措施来提升长期效率和效果。银行在选择成本优化策略时,应确保这些措施与长期战略一致,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考虑对员工、客户体验及风险管理的影响。即便在削减成本的背景下,银行也应采取一种平衡的方法,结合成本削减和成本优化的元素,以实现财务稳健和长期发展的双重目标。”

科技赋能降成本要兼顾基础底座能力和安全合规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银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和其他自动化技术是削减银行成本的最具潜力的杠杆之一,同时它们也将在其未来的运营模式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88%的银行认为,人工智能和其他自动化技术将在其未来的运营模式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柳晓光向记者举例道,在经营成本控制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劳动力,实现智能化业务流程处理,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改善业务处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的目的;在成本分析核算方面,通过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升成本管理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跨系统间数据口径,实现成本管理数据的全打通,确保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可在此之上建立数据共享指标展现平台,及时进行成本分析与绩效评价。

在推动成本转型的过程中,银行需要平衡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确保转型计划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报告》强调,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银行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全面优化。银行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驱动成本转型,推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谈及银行利用技术进行成本管理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柳晓光提示称,主要是留意两方面,其一,基础底座能力问题。基础能力瓶颈限制了新技术的高效应用与价值发挥。以大数据技术为例,目前多数银行仍存在较为显著的数据基础能力欠缺,内部数据治理水平不高,数据清洗、计算、分析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可用数据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难以有效支撑成本管理中数据分析、建模等要求。

其二,安全合规风险问题。在运用金融科技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可能会面临业务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和数据安全风险。例如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深度伪造问题,信息保护、隐私保护的数据应用边界问题等。银行应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成本管理中安全合规的关口。

(编辑:朱紫云 审核:夏欣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