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再无回转余地,一桩上世纪的丑闻,一声迟来数十年的声明与道歉。

01

调查公布

上世纪的英国,因滥用“坏血”进行治疗,而导致超30000人感染了不治之症-艾滋病等

但官方做出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更恶劣的行径。

英官方做出的最错误的行动是,当时不仅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官方还试图掩盖事实,将这桩丑闻埋于灰尘之下

调查结果在前两天公布,通过各类媒体我们了解到,英现任首相苏纳克正式为事件发生后的数届官方团队的所作所为道歉,并严厉指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时间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就血液污染丑闻公开致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说,“This is a day of shame for the British state. Today’s report shows a decades-long moral failure at the heart of our national life.”直言“耻辱”、“道德败坏”。

但道歉仅仅只是道歉,这一切本可以避免。

02

舆论风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0日,英国前法官布莱恩·兰斯塔夫发布了长达2527页的公共调查报告,这位法官在2008年被指派为负责“血液污染事件”的调查。

这项调查报告详尽地披露了为掩盖这起事故而做出的种种不轨行为

英国医疗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血浆质量把控非常不严格,导致大量患者直接因输血而感染疾病,甚至死亡。

同时,调查报告还揭示了公立医疗机构从国外引进“高危献血人”(瘾君子、部分罪犯)血浆、国内“高危人群”采血等的不当行为。

受害者们在听证会上揭露了他们的遭遇,其中有参与医疗试验的学生被当作医疗试验“耗材”,甚至出现了“比动物便宜”的骇人说法。

03

辉煌历史

其实,英国在输血这一治疗行为的发展历史上曾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1616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首次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为输血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1665年,英国医生理查德·罗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动物输血实验,将一只大狗的血液输给了一只小狗,并使其存活。

然后在1818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布伦德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并将其研究报告发表在了《The Lancet 》,得益于这次实验基础,1829年,詹姆斯·布伦德尔成功地为一名产后出血的孕妇输注了200毫升血液,使其逃脱了死神的魔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继续为10名濒危患者实施输血治疗,其中4人因他的及时救治而重获新生

此外,在十九世纪,由英国产科医生发现了抗凝剂,为血液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可能,这是输血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此后,英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仍在推动,但是却少有亮眼发现,明明各类实验先人一步,但是第一次觉察到需要对血液进行筛查却是在1963年的美国。

由美国医生巴鲁克在人血液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抗原性物质,将其命名为Aa(澳大利亚抗原)。后续研究发现,Aa实际上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60年代的美国,输血后肝炎发病率较高,结合这次研究发现,医生们意识到:“需要对血液进行筛查”

因此,在1972年,美国法律正式规定对每一份血样进行乙肝病毒检查。实施这一规定后,输血后乙肝的发病率大幅降低。

同时代的英国却发生了这桩丑闻,对数万人的生活乃至生命,造成了重大影响。

04

回看国内

其实,我们可以将输血这个行为拆解为三个部分:①采集,②生产处理,③回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的相关法规政策为:①《血液制品管理条例》;②《供血浆者须知》;③《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④《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⑤《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⑥《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

首先,在采集方面,我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捐献者需要经过严格的筛查,包括年龄、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捐献者才能进行血液或血浆捐献。

同时,采集过程也需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如使用机械采集、保证采集间隔和采集量等。此外,我国还设置了单采血浆站对血浆进行管理,并施行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血浆来源可追溯。

其次,在生产处理方面,我国对血液制品的生产也有严格的监管。生产厂需要遵守GMP等质量管理规范,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放行检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测试以及产品放行前的检验等环节,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血液制品的检疫期制度,这代表不是取完存好,就万事大吉了。这些被采集到的原料血浆需要放置不少于90天,还得再进行相应的病毒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

End

写在文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系到近期英国爆发的血液污染丑闻,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严格血液监管的重要性。事实上,不论是血液,亦或是其他新兴技术,我们都必须持续加强监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守规定,从而避免类似英国血液污染丑闻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