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5月23日讯(记者 余佳欣)近期,“有色之王”铜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并于5月20日重刷历史新高点。

而铜箔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正负极的导电材料,作用在于将电池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形成更大的电流对外输出。复合铜箔是以“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三明治结构,以高分子绝缘树脂PET/PP/PI等材料为“夹心”层,两边分别以金属铜为电镀的薄膜材料。

随着铜价上涨,复合铜箔技术受到关注。那么,产业链科创板公司的相关业务进展如何?复合铜箔技术产业化面临哪些问题?

▍产业链上下游回应:尚在起步阶段

当前,复合铜箔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和设备厂商,包括基膜、靶材、辅材,以及磁控溅射、水电镀设备、焊接等设备等;中游为铜箔制造厂商;下游则是动力、消费、储能电池厂。

《科创板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复合铜箔产业链中多家科创板公司证券部,以了解其复合铜箔相关业务进展。多数企业纷纷表示,目前复合铜箔相关进展尚在起步阶段。

其中,设备环节,东威科技主要从事高端精密电镀设备及配套设备的研发、设计、 生产及销售。其证券部人士表示,"公司只做复合铜箔的设备,不过目前并未看到订单有涨的情况。目前复合铜箔还处于导入期,主要还得看下游材料厂和电池厂的需求。"

骄成超声董秘办人士表示,该公司在复合铜箔方面主要产品是滚焊设备,“目前超声波滚焊机已处于可量产的水平”。

在5月22日举行的2023年度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骄成超声董事长、总经理周宏建表示,以复合集流体替代传统的铜箔和铝箔,锂电池在前段工序将多出一道采用超声波高速滚焊技术的极耳转印焊工序。

据介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超声波滚动焊接设备,可解决锂电池复合集流体和箔材之间焊接难度大、焊接效率低下的痛点问题。“若未来该项技术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应用,公司的超声波滚焊机将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周宏建表示。

作为中游的铜箔制造厂商,嘉元科技证券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复合铜箔技术用PET、PI、PP等基膜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已建成以两步法为工艺路线的复合铜箔中试线,现在两步法已在送样。但整体来看,复合铜箔还有待研发,并没有说有大批量生产。应该市面上没有说哪家公司有做到大批量生产的,因为复合铜箔目前的成本还是太高了。”

下游环节,电池厂商孚能科技证券部人士表示,“对于公司来说,相比其他金属,铜无论在量上还是价格上都占比不大。复合铜箔虽是一个新技术和新趋势,但目前公司主要还是以传统铜箔为主。”

珠海冠宇董秘办人士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用复合铜箔,可能是新设备需要一个导入周期。目前公司动力电池也未用到复合铜箔,后期是否导入不一定。”其提到,复合铜箔的主要优点包括更薄、更轻,相同质量下能量密度会更高。

▍复合铜箔产业化加速 但尚存待解难题

华福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全球复合集流体需求约21-67亿㎡,设备端复合铜箔规模超百亿元。

川财证券分析师孙灿认为,复合铜箔在安全性能、原材料成本以及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方面优势明显,契合锂电池集流体发展方向。复合铜箔使用高分子材料置换传统铜箔中的部分金属铜,高分子材料相对于铜材,能够有效的增强集流体的韧性与绝缘性,减少金属铜的使用量,进而减小集流体的厚度与重量,为正负极活性材料提供更多空间。

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3年复合集流体规划产能超30亿平方米/年。《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蔚来、比亚迪、蜂巢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均有复合集流体的相关布局,并已申请相关专利。

而就在5月21日,宝明科技公告称,终止马鞍山宝名科技复合铜箔生产基地项目相关协议。《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复合铜箔仍处于产业化早期,行业仍存诸多不确定性,在技术和产业化运用端均还有相应待解难题。

其中,技术层面,有业内人士表示,复合铜箔的生产路线尚未完全定型。区别于传统箔材制造,复合集流体采用镀膜新技术,工艺更为复杂。相比于传统集流体的制备,复合集流体的难点在于如何使高分子材料基膜形成均匀且致密的金属薄膜。对此,厂商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均需做出更难的改进,以确保制作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在具体应用方面,有复合铜箔产业链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新技术导入,一要看供应商的体量情况;二是看价格情况;三是看与企业自身机器设备的适配度情况;四要经过客户验证。像我们有些客户,换供应商都会有非常严格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