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请点击阅读:

作者一介布衣,是历史领域创作者,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类写作和研究,著有多部宋史类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安劫(18):【小姐姐换来的和平】

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正月,就在蒙古三路大军北返围困中都城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淮河边上,发生了一件被史书一笔带过的小事。

正月初九这天,淮河南岸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宋军正像往常一样,巡逻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忽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淮河对岸鬼鬼祟祟地出现了三骑人马,观其衣着,与大金士兵的装束大不相同。

他们是谁?想干什么?

就在宋军士兵疑惑不解的时候,他们突然催动坐骑,向着淮河南岸涉水而来。

什么?区区三个人也敢擅闯边境线?这也太不把大宋朝的士兵放在眼里了。宋方巡逻战士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三人甫一上岸,便即刻被抓获,然后开始审问。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三人竟然是蒙古派来的使者!

据三人交代,他们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当时还控制在大金手中的河南地区渡河而来,是带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联合大宋,夹击大金!

巡逻战士哪里处理过如此重大的国际问题,立即将他们带至自己的上级领导面前。

宋朝守将也是一头雾水,用狐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三名蒙古使者。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使者们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文书和图册(出文书一囊、绢画地图一册),并提出了希望宋朝能出兵一起攻打大金的要求。

这是宋蒙之间关于联合灭金的第一次接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按理说应该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才对,可史料却偏偏一笔带过,只简单记载了“南宋不应”四个字。至于这个“不应”,到底是没有回应,还是没有答应,史料没有更明确的说明。

如果是没有回应,到底是守臣没有上报导致南宋朝廷不知道这件事,还是上报了之后南宋朝廷根本就没在意?如果是没有答应,南宋朝廷又有着怎样的考虑?因为没有史料佐证,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曾经介绍过,早在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蒙古刚开始进攻大金的时候,南宋朝廷便已经就蒙金战事进行过讨论,最终决定暂时置身事外,同时加强边防以备不虞。

当然,随着蒙金战局的不断变化,南宋朝廷是否会改变决策,也是不可预知的未知数。但从后续发生的事实来看,至少在这一次接触之后,宋朝依然没有与蒙古联合的打算,也并未直接介入战局,依旧采取冷眼旁观的策略,密切关注着战事的进展。

三骑渡淮事件发生的同时,蒙军对中都城的围困也逐渐完成。与金军“将帅皆不肯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军将士个个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渴望,热切期待着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与抢掠。

此刻的中都城,犹如一只待宰的肥羊,等待着蒙古的勇士们去捕猎。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蒙军将领纷纷请战,打算乘胜利之余威,再接再厉对中都城发起最后攻击的时候,铁木真却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不得而知,是否与南宋没同意联合夹攻有关,也不得而知。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实是明确的,铁木真决定放弃进攻中都,撤军北返(帝欲班师)。

但就这么回去,铁木真实在心有不甘,他决定让金宣宗付出一点代价。

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二月,铁木真派大臣阿剌浅“入城诏谕金主”。诏谕的具体内容,史料没有明说,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铁木真应该是给金宣宗提供了一点希望,那就是和谈的可能性。

此时的金宣宗身处围城之中,正苦于没有退敌良策,忽听有和谈的可能性,立即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连忙派丞相完颜承晖前往蒙营求和。

铁木真要的就是这个。收到金宣宗的求和信号后,他再次派阿剌浅入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对金宣宗说道:“山东、河北州县尽为我有,汝所守唯中都耳!天既弱汝,我复迫汝于险,天其谓我何!我今归,汝不能犒军,以弭诸将之怒耶?”

说得直白点,将士们抛家舍业跟我出来一趟不容易,他们也得养家糊口,你想要我撤军也可以,就看你懂不懂事,有没有诚意了。

事实证明,面对强权,人都是懂事的。金宣宗立即召集大臣举行了廷议,商讨怎么才能让铁木真满意。

政变起家的术虎高琪是个急性子,军人出身的他虽然屡次败于蒙军之手,但似乎并不服气,建议也别搞什么和谈了,直接开打吧。他认为蒙军刚刚扫荡了山东河北等地,目前正处于疲惫期,如果此时与其决战,说不定还有胜利的希望。

完颜承晖则认为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太过冒险,万一失败大金将“不能复振”。社稷安危,在此一举,不如先遣使和谈以渡过眼前的危机,等蒙军退走之后,再从长计议。

此时的金宣宗,对大金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让他对蒙军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虽然前两次中都保卫战,都是大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一次的情况明显要糟糕得多。随着河北山东等地的失陷,中都城俨然成了一座孤城,粮食供应都成了问题,又指望什么来守住城池呢?

他当上皇帝不过才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他还没当够,他还想继续当下去,所以他不敢冒险决战。他唯一想要的,就是让蒙古人赶快从中都城下消失,越快越好。最终,他站在了完颜承晖这边,决定与蒙军和谈。

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三月,经过讨价还价,金蒙两国终于就和谈达成一致条件:大金送给蒙古金帛若干(史书没有记载具体数量)、童男女五百人、马三千匹以及公主一名。

人、马、钱,都好说,关键是公主。

为了保证大金送来的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公主,铁木真指派阿剌浅作为蒙方代表,具体负责公主的挑选工作。

据《元史》记载,当时金朝皇宫中尚未出嫁的公主共有七人(金诸帝女未嫁者七人)。经过阿剌浅的挑选,一名被称为“小姐姐”的公主最为秀慧,被确定为和亲的最终人选。

有意思的是,这位“小姐姐”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卫绍王完颜永济的女儿。

大家应该还记得,铁木真对完颜永济是非常鄙视的,认为这个懦弱的人只配活在自己的唾沫里。现在,这个懦弱之人的女儿却即将成为他的妻子,实在是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前面说过,完颜永济死后被剥夺了皇帝的身份,降封为卫王,“小姐姐”自然也就失去了公主的身份。现在,为了与蒙古和亲,金宣宗恢复了她的公主身份,封为岐国公主,以便配得上铁木真尊贵的身份。

除了“小姐姐”本人,金宣宗又陪送了“童男女各五百,彩绣衣三千袭,御马三千匹,金银珠玉等甚众”,由完颜承晖护送至蒙古军营。“小姐姐”的亲生母亲袁氏,也跟随一同前往,以便照顾自己的女儿。

一切准备妥当,阿剌浅恭敬地拜见了“小姐姐”,然后要求她面向北方遥拜,那是大蒙古国皇帝所在的方向。

“小姐姐”没有拒绝,也不敢拒绝,她温顺地向北遥拜,然后启程北去。

我们不知道此刻“小姐姐”的心中究竟所想如何,也许有对中原故土的留恋,也许有对塞北胡沙的畏惧,也许有对亲人旧邻的不舍,也许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然而,她没有选择。自己曾经身为皇帝的父亲被人杀了,不能再保护她。现在的皇帝与她并无太近的血缘关系,不愿意保护她。自己的母亲虽然跟在身边,却没有能力保护她。

她本是一介需要保护的弱女子,现在却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满朝男儿扛不起的重担,反过头来保护整个国家。我说不清这到底是伟大,还是悲凄。

让人欣慰的是,铁木真并没有因为他是完颜永济的女儿而轻视她,也没有因为她是和亲公主的身份而委屈她。《元史》记载:“太祖(即铁木真)以其为贵主,礼重之,国人呼为公主皇后。”不仅如此,铁木真还“于四斡儿朵之外,又为后建斡儿朵于斡儿洹水西”,足见其地位之重。

以和亲公主的身份而成为受人尊敬的皇后,对“小姐姐”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如果我们知道不久后即将发生在中都城的那一幕惨剧,就更会为“小姐姐”的离开而感到庆幸了。

“小姐姐”在蒙古应该生活得很好,活了很大年纪。史载:“后年甚高,阿里不哥僭位和林时(公元1260年)尚在焉。”“小姐姐”和亲蒙古为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至公元1260年,怎么也得接近七十高龄,在古代,这无疑是高寿了。

“小姐姐”的故事交代完了,我们再将目光拉回到中都城,回到蒙金战场上来。

“小姐姐”到达蒙军营地后,铁木真遵守了诺言,开始撤军北返。为了保证安全,金宣宗派完颜承晖为人质,护送蒙军北出居庸关。

中途,曾有地方豪杰“聚兵数万,欲邀其归途而击之”。完颜承晖“传帝命,已南北讲和,不许擅出兵。”于是,再也没有人敢打蒙军的主意。蒙军就这样带着抢掠来的物资,大摇大摆地安全撤离。

这一幕,与当年的北宋何其相似!靖康年间,当金军带着从北宋抢掠的物资北返时,也曾有宋将建议在半路进行阻击,宋钦宗也没有答应,金军也是这样大摇大摆的安全撤离。

如今,曾经的抢掠者变成了被抢者,曾经的胜利者变成了求和者,曾经的高高在上变成了低眉顺眼,曾经不可一世的变成了畏畏缩缩。历史的循环,让人深思,让人沉默,也让人警醒。

不管如何,随着蒙军的撤退,第三次中都围城终于宣告结束,大金再次逃过了一劫。就在大家为劫后余生而感到庆幸和希望时,金宣宗却突然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

正是这个决定的做出,导致了战争的再次到来,也最终决定了大金帝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