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大学校园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奶头乐”的现象,许多大学生陷入其中,而他们的家长却对此一无所知。

所谓“奶头乐”现象,就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奶喝,就会变得十分满足。

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只顾着眼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一概不考虑,不关注,说白了就是很多同学停止努力,放飞自我。

最常见的“奶头”是手机,有的大学管得比较松,一些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里玩手机,甚至通宵打游戏,饿了点外卖,无聊了刷短视频...

对于认真学习专业课、备考各类证书、社团活动等,他们却提不起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四年过去,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学时光,才意识到已经浪费了四年的宝贵时光。

而这种只满足于现状的“奶头乐”现象,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未来。

此前,某顶级名校就连续发布公告,清退404名在读博士和硕士。

就算拿到了毕业证,这些混日子的大学生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在千万毕业大军中毫无竞争优势。

家长们还被蒙在鼓里,不明白为什么辛辛苦苦培养了一名大学生最后,却要面临求职难。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现在手机里的内容,让人那么欲罢不能,放下了就觉得怅然若失,烦躁异常。

说到底,这是因为这些奶头乐的内容,出发点就是让你上瘾,再次上瘾,持续上瘾。

对此,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一书中曾提到,只要有合适机会,任何人都可能行为上瘾。

别不信我说的,这个“奶头乐”背后的上瘾机制,是医学理论基础的,也具有坚实临床学实验经验的。

再进一步说,就是“多巴胺”诱导。

人体内的多巴胺有个特点,当它被调动起来后,即时会快乐无比,轻松兴奋,时间飞快不觉,所有沉重扔到了脑后,如仙如鬼。

奶头乐就是用了多巴胺的特点,通过短视频、电子游戏、动漫等来搭建的,而多巴胺刺激是有上瘾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大学生陷入网络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再关心时,他们各自玩耍,沉迷其中,就像婴儿吸着奶嘴一样。

多巴胺就像是一剂麻药,它可以瞬间让他们忘记一切,体验到一丝幸福的感觉。

然而,这种瞬间的快乐只是暂时的,每次刷完短视频,打完游戏,看完刺激的电影,放下手机,多巴胺的效果消失,反而会觉得更焦虑,充满了无尽的空虚……

因此,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追求多巴胺,落入无尽的恶性循环中。

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感,就不愿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思考问题。

而家长们,却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子女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直到发现问题的真相,才扼腕叹息。

只有自强自律的人,才可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各种各样的“奶头乐”,各种各样刺激多巴胺奔涌的事物,更多以为着一种娱乐至死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值得推崇!

其实,人的大脑产生快乐,除了来源于即时满足的多巴胺外,还来自让你内心宁静的内啡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啡肽,是一种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成就感,内心宁静。

科学家发现,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是外界驱动;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是内在驱动。

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对抗疼痛、振奋精神、缓解抑郁,提高免疫力,还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它就像我们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达成目标之后的放松,此时的我们内心充实,平静,对自己认可,对未来充满信心。

那些需要坚持的事,往往都容易分泌内啡肽,比如学习,运动,跑步,挑战自我等等活动,往往容易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比起追求“奶头乐”产生的多巴胺,大学生们更应该追求“延迟满足”带来的内啡肽。

“奶头乐”和“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学生对于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选择当下的满足,而后者则是厚积薄发,用现在的辛苦去换取未来的满足。

记得奥巴马曾在一次开学演讲中说: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
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
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是的,孩子,请多追求内啡肽,而不是沉迷多巴胺,不要被快感奴役,而要通过努力,发挥出你的天赋。

你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

你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多一份欢欣

请务必务必相信,努力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