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托尔斯泰说:

“夫妻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

好的婚姻,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决定了人生下半场的幸福程度。

而关于夫妻之间的最佳“年龄差”,向来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有人说,女大三,抱金砖;

也有人说,男大五,幸福添;

还有人说,夫妻同龄,才是最好的婚姻模式。

在我看来,婚姻里没有真正合适的年龄差,不管是相差3岁,还是相差5岁,都不是婚姻的标准答案。

不管哪种婚姻模式,只要懂得对应的相处之道,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同龄夫妻:

一半是恋人,一半是知己

《简爱》中有句很经典的话:

“爱是一场较量,要永远与对方不相上下,保持势均力敌,才能长时间地相依相惜。”

好的婚姻,是两人保持一样的频率,相互扶持,相互成就。

年龄相仿的夫妻,拥有相似的人生阅历,两人在一起携手过日子,像恋人,也像知己。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和妻子卢爱玲,就是这样一对让人艳羡的夫妻。

贝聿铭比卢爱玲只大了2岁,两人都出生于名门望族,可以说是男才女貌,门当户对。

1938年,贝聿铭在火车站接一位朋友时偶遇了美丽大方的卢爱玲,对她一见钟情。

在贝聿铭的不懈追求下,两个在年龄、三观、爱好上相差无几的年轻人,很快就陷入爱河,走到了一起。

结婚后,贝聿铭专注于自己的建筑事业,卢爱玲则继续深造,考上了哈佛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

接受过优良教育的卢爱玲,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还是贝聿铭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在一次建筑行业的年会上,贝聿铭的一项设计稿遭到了很多人的恶意批评。

贝聿铭感到很挫败,把自己关进房子,一个人生闷气。

卢爱玲没有过多埋怨和指责,而是为了丈夫勇敢出面,找到年会负责人,据理力争,为贝聿铭讨回了应有的名誉和尊重。

贝聿铭虽然身在国外,但是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始终心系祖国。

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们没有办法回到中国。

卢爱玲就经常为丈夫做一些家乡菜,亲手缝制一些中式衣服,院子也按照家乡的风格重新进行设计,以此来缓解贝聿铭的思乡之情。

多年之后,为了争取到一次宝贵的回国机会,卢爱玲拿着丈夫的作品名单和获奖证书到处游说。

在美国建筑协会求人帮忙时,卢爱玲还被一条恶犬咬坏了裙子。

经历了各种波折后,卢爱玲终于为丈夫争取到回国的机会。

当贝聿铭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双眼含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卢爱玲默默站在贝聿铭身旁,对他说:“终于回来了,回来就好啊!”

对于贝聿铭来说,卢爱玲不仅是一位恋人,还是一位知己,是生命中最懂他的人,总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信念和支持。

每次被问到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时,贝聿铭都会回答:“我最骄傲的作品,就是我和妻子的婚姻。”

在这对同龄夫妻的身上,爱情呈现出了最好的模样:

情感上的恋人,生活中的朋友,彼此信任,互相成就。

钱钟书曾说:好的爱情,都是旗鼓相当。

同龄夫妻在一起,既像恋人,又像朋友,只要能够携手前行,共同成长,就能穿过人生的风雨,遇见最美的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女大男小:

一半是得到,一半是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