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读书君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知行合一)》大课堂,我们致力于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本专栏很重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王阳明的“心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故事里找到答案。

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同游南镇,突然看到一棵盛开的花树。朋友好奇地问:

“这棵花树生于山中,如果没有人来看它,那它开花落花,跟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微微一笑,回答说:

“虽然在你看到这棵花树之前,你并没有和它面对面接触过,但当你看到它时,你立刻就能认出这是一棵花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里其实早就知道这是花树,只是你平时没有太注意它。”

这个简单的对话,其实就揭示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心外无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认知世界的源泉。换句话说,你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影。这并不是说外部世界不存在,而是强调你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都源自于你的内心。

就像那棵深山中的花树,虽然它一直在那里生长、开花、结果,但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感受它,那它对你来说,就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而已。而当你用心去观察、去感知时,你会发现它的美丽、它的生命力,甚至它的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像我们在画展、美术馆中看画,每个人看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对此可能对此并无太大感触,甚至没有注意到这幅画的存在,而你则深深地感受到了画中的意境和情感。

为何如此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内心的感知和理解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当然,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不能用简单的“唯心主义”来概括。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只是关注世界,或者人的内在,而是外界与人的内心的一个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或许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坛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话说当年惠能到广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按理来说,弟子应该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课,自我屏蔽一切外界的声音。然而,一阵风吹来,旗幡跟着动了起来,两个和尚却争论了起来。一个和尚说这是风动,另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动。当两人争论不休的时候,惠能走到了他们的跟前,说“这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众人听了,惊呼不已!因为实在是高,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指明了要点。

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解释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我们的内心赋予的。一个事物能不能影响自己,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内心。读书君经常说的一句话:“世界于我而言,我活着便是有意义的,我死了便毫无意义”,说得不过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经说“心生则种种发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外界的人或事牵着走,因为我们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假若我们能够抛开外界,不在乎这些东西,那么即便外界再怎么变,人们再怎么说,对我们来说,都是浮云。

其实,这世间一切事物,都朝着它的运行轨迹运转,不管你说与不说,看与不看,怎么看。比如生老病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我们不在乎这一切时,你会发现,以前那些在乎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如此,对我们的人生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心物一元。”唯识学认为,万物皆由心识生成,物质世界本质为空,形相不断变化,也就是物由心生。

心之所以叫做心,是因为具有分辨、了知、思维等能力,虽然它摸不着、看不见,但正是心的这种超能力,让我们能认知和理解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实都依赖我们的心而存在。如果没有了众生的心,那所谓的外界,也就无从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