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单产578.85公斤 总产104.19万吨,我市180万亩小麦丰收形势喜人,小满时节,麦浪泛金,丰穗飘香,处处都是丰收在望的秀美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1日中午,苗桥镇孟庄村小麦优质高产示范田内,南风徐徐,麦浪滚滚,十余名农技专家正在进行随机测产。“亩穗数46.8万个,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4.66克,8.5折实产625.35公斤!”在实地查看小麦长势后,农技专家经过测量、数穗、穗粒数等环节,取得了当地粮食单产的第一手数据,宣布了本次测产数据。这一测产数据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也让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推广研究员张蔷新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我市小麦在5月下旬时遭受了‘烂场雨’,影响了正常成熟收获,产量和品质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现在除了略旱,小麦长势很好。”麦田里,张蔷新随意摘下一株麦穗,在手里揉搓,麦粒翠绿饱满,拿起一颗在嘴里咬开,“灌浆饱满,品质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中午,农技专家们先后走进苗桥、茴村、演集等乡镇(街道)进行了小麦田间测产,测产现场不断传来丰收增产的捷报。过程中,为确保测产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农技专家们按照定点测产和随机选点测产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产、中产、低产的各品种小麦地块分别进行了科学取样、科学测算,确保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数据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测算今年小麦单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据了解,今年我市共有小麦播种面积180万亩。经测产,全市小麦预计平均亩穗数44.25万个,穗粒数34.46粒,千粒重44.66克,理论产量681.01公斤,8.5折后亩产578.85公斤,全市总产104.19万吨,所有数据均超过去年、常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计再过10天全市小麦将陆续大规模成熟。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多天我市无明显降水天气,只要群众积极抓好小麦灌浆期田间管理,小麦丰产丰收就在眼前。”测产期间,张蔷新站在田埂上,审视着翻滚的麦浪,给出了小麦收获前的田管意见,“当前我市温度偏高、相对湿度较小,小麦仍处于灌浆期,最重要的就是预防干热风危害。”

干热风是指小麦生育后期,即开花、灌浆、乳熟阶段,高温、低湿,并且伴有一定风力的大风干旱现象。一般干热风的指标为:白天最高气温≥30℃,相对湿度≤30%,风速>3米/秒。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干热风强度和持续时间外,还与种植制度、小麦生育期早晚、品种、生态型等有很大关系。

“小麦灌浆期适宜温度为20—22℃,25℃以上小麦灌浆速度加快,麦粒干物质积累快,粒重降低。”张蔷新表示,如果下午2点温度超过30℃,将不利于灌浆或灌浆停止,小麦出现干热风灾害风险较高,“小麦受干热风危害后,首先出现麦芒干枯,逐渐叶片失绿、萎蔫,茎杆青枯,麦粒干瘪,粒重下降。”

据悉,干热风危害程度与小麦成熟阶段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生在乳熟后半期至腊熟期间,受害都较重。乳熟前期植株生活力较强,腊熟中后期,灌浆基本结束,受害较轻。一般晚播及肥水地块,成熟较晚,受害较重。

而对于预防干热风的有效举措,张蔷新介绍,一是科学浇好灌浆水。灌浆期土壤墒情不足时,有条件的地块应科学浇好灌浆水。但对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降低更多,风险更大。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轻浇,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引起倒伏。二是叶面喷肥增粒重。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叶面追肥可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每亩用0.4%磷酸二氢钾加2%—3%液体尿素混合液、氨基酸类叶面肥或芸苔素内酯加足水量(亩用水时40—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可预防干热风危害,提高粒重,优化品质。三是防治病害。今年小麦白粉病偏重发生,结合叶面喷肥,对病害重发地块加入杀菌剂混合喷施,可以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五月的豫东大地,麦穗日渐饱满,阵阵南风催金,麦浪上下翻滚,百里沃野一派丰收景象。“测产结果显示,今年全市180万亩小麦长势良好,丰收有基础。”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魏玉洁表示,目前正是小麦丰收的“冲刺”阶段,小麦生长期还有10天左右,市农业农村局将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持续开展农技人员送服务、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小麦管护、收割和秋粮播种等环节,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服务,最大限度确保小麦安全生产、颗粒归仓,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来源:永城融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