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中华

朱德戎马一生,严于治军,更严于律己,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士兵和普通劳动者,不搞任何特殊。延安时期,前来访问的英国记者斯坦因曾写道:“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兵士们敬爱那个60岁的老农民,像父亲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身居高位,但一直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简朴作风,有几件较好的衣服,也只是在接见外宾或者外出时才穿,一回家就换上旧衣服;床上铺的褥子、床单,盖的被子,一用就是二三十年,上面打了不少补丁。在基层视察工作时,常常有群众和单位为表达敬仰之情,送一些特产、礼品,他也是一律拒收或退还,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1974年8月,88岁高龄的朱德住进北戴河中直机关干部疗养所,休养身体的同时仍坚持工作,这已成为他多年来的习惯。一天,他来到秦皇岛一家贝雕厂调研,一边参观生产车间,一边详细询问生产经营状况和工人们的生活情况。他鼓励大家:工艺美术是个特殊的行业,生产的不是一般产品,是艺术品,所以更要精益求精。你们要继承灿烂的民间艺术,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品。他敦厚的长者姿态、朴实无华的话语如春风拂面,让工人们深受感染。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衷心感谢朱德对他们劳动的赞美和亲切关怀。为了表达心意,有人悄悄提议,选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贝雕画赠送给朱德。工人们挑来挑去,选中一幅名为《山峡夜航》的画。画面中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两岸青山对峙,江面上白帆林立,灯火倒映,轻舟破浪而行,江水奔涌向前。生动的川江景色,让人恍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幅画富有巴山蜀水的地域特色,既能慰藉朱德的思乡之情,又象征着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历尽千难万险,乘风破浪、永远向前。大家都觉得它最能表达对朱德的爱戴和敬仰,因为担心被他当面拒绝,就悄悄地把画放在警卫员乘坐的车座后。

回到疗养所后,警卫员发现了这幅贝雕画,便迅速汇报给朱德。朱德严肃地说:“送回去,老规矩!”前几年,他在山东视察时拒收过两筐莱阳梨,当时对工作人员口头立下一条规矩:“下来工作,不接受任何礼物。谁收了,就让谁原封送回去。”见警卫员面露难色,坐在一旁的康克清担心他“完不成任务”,决定亲自去一趟厂里。朱德叮嘱道:“画退回去,但工人们的深情厚谊留下了,一定要谢谢大家!”

第二天,康克清来到贝雕厂,刚打开车门,就被人认出来了。紧接着,不知是谁亲切地喊了一声:“康大姐来了!”大家一下子都围拢过来了。这时,只见康克清从汽车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幅贝雕画,大家都愣住了:这不是昨天刚送给朱德委员长的那幅 《山峡夜航》吗?怎么又拿回来了?质量有什么问题?康克清表示要送还贝雕画,并转达了朱德的谢意。工人们恳切地请求:“这是我们大家亲手创作的,也算是向委员长做个汇报。请您劝劝委员长收下,做个纪念吧!” 康克清听后,微笑着再次强调这是朱德同志的意见,她说道:“大家的心意,他已经收下了,特地让我来谢谢大家,可这幅贝雕画绝对不能收。他说这是人民创造的财富,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共产党历来是不兴送礼的。我看还是尊重他的意见吧!”最后,贝雕画《山峡夜航》退还给了厂里,工人们眼里噙着感动的泪水送康克清上车离开。

退还一幅贝雕画,只是朱德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毛泽东称他为“人民的光荣”,而朱德经常说:“共产党人要求自己比别人要严格些!”他如此说,也始终如此践行着。他一生酷爱的兰花,既是人生情怀的寄寓投射,也是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淡泊名利、质朴而高洁。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曾问朱德:“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他淡然地回答:“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