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15日,孤云飘荡在天空,一朵接着一朵,却并不相连。

看着窗外沉闷的天,毛主席的心里闷闷的,太阳穴一直在“突突”地跳着,胃里翻江倒海。

他看向远方,像是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

果然,一名卫兵匆匆赶来,他着急地说:“主席,向振熙女士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摆了摆手,让卫兵不要再讲,当他轻轻推门走出去时,毛主席的眼角却流下一行清泪。

一声沉重的叹息,从房间内传出。

后来,一封信从中南海寄出,是毛主席亲手写给杨开智的,信中写道:

“闻杨老夫人离世,内心十分悲痛,希望你和你的夫人能够节哀顺变,携上500元,以为悼仪,希望杨老夫人与我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同穴,我们本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

随着信件远去的,是毛主席的回忆,他与向振熙女士一家的结缘,已是多年前。

初次相遇

1914年,年仅21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十分努力肯学,当即便成为老师眼中的红人。

而当时毛泽东的老师是杨昌济,是一名从日本、英国、德国留学归来的教授

在这位教授的《达化斋日记》中,是这样评价毛泽东的,“资质聪慧难得,实在难遇。”

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在这两位师生之间搭上命运的桥梁。

当时的杨昌济赞同学生参与新文化运动,毛泽东也常常出没于学生群体之间,一来二去之下,师生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对于这位得意门生,杨昌济常常打开大门,欢迎毛泽东等人来到他的家中,与他一起探讨先进的思想和救国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杨昌济亲切待人,学识渊博的气质,也让毛泽东深深崇拜。

一天,毛泽东如往常那般来到老师杨昌济的家中探讨学问,此时,一阵悦耳的笑声从门前传来:

“是呀!大鹅塘住着也很舒心,更重要的是父亲终于从国外回来,一家人团聚是让我最开心的事……”

话还没说完,两位女子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一位是杨昌济的夫人向振熙,另一位是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当时的杨开慧留着短发,年轻俊俏的面容,因为走路而变得红扑扑,看上去焕发荣光。

看到父亲正在招待学生,向振熙向着毛泽东微微一笑,拉着女儿便走进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振熙和杨昌济这对夫妻此时还不知道,爱情的种子已经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种下。

从那次见面之后,毛泽东每次来到老师杨昌济的家中,会小心翼翼地观察,试图找寻杨开慧的身影。

而杨开慧只要在家,如果听到毛泽东来家里拜访的消息,就会下楼来进厨房,端一些水果。

但多数时候,她会端着一个小板凳来到父亲身边,倾听他们对于国家大事,民族兴亡,实业救国等观点的看法。

渐渐地,毛泽东和杨开慧两人渐渐生出情愫,但由于时机未到,两人一直处于“发乎情,止乎礼”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有一天,杨开慧在路上遇到毛泽东,她走向前去,拍了拍他的肩头。

“润之哥哥,你来这边做什么?”杨开慧问道。

“杨老师让我下课后,去你家中拜访。”毛泽东回答。

“我们家将要搬去北京了,因为父亲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我真舍不得……”话说到一半,杨开慧黯然神伤。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涌起千万种情绪,五味杂陈之间,只能感叹生命聚少离多,缘分不到。

意料之外

1918年6月,正是杨昌济一家举家搬迁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昔日热闹的老师家如今已变成一座空落落的房屋,毛泽东的心里也感觉到一丝失落。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6月的长沙已褪去冬日的余寒,万物生长,天气可人。

度过怅然若失的三个月,毛泽东在秋月得到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组织新民学会的成员能够学到更多知识,组织了勤工俭学活动,帮助成员们去往法国留学,而毛泽东自然也在这个队伍之中。

令他感到惊喜的是,勤工俭学的目的地就在北京,那也是杨开慧一家所在的地方。

来到北京之后,毛泽东几乎是马不停蹄来到杨开慧的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杨昌济也是第一时间迎接:“润之,好久不见,快来和我谈谈。”

在师生俩畅谈时,杨开慧也默默地站在一边,观察着毛泽东。

经过了解,考虑到毛泽东初来乍到,杨昌济马上提出让毛泽东住到他家。

知道毛泽东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杨昌济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图书馆助理员。

虽然只是暂住,但毛泽东来到北京的这些时间内,不仅接触到更多新知识、新理念,而且还能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毛泽东和杨昌济一家坐在一起吃火锅,在热闹的气氛中,杨昌济喝了一点小酒,脸色微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望向身边的妻子向振熙,轻轻地说:“这些年你跟着我受苦了,我是真心诚意感谢你,感恩你的付出。”

听着老师突如其来的话语,毛泽东和杨开慧相视一笑,等着倾听后面的故事。

杨昌济清了清喉咙,对着向振熙缓缓说道:“以前的日子多苦啊,不知道你一个女人家,是怎么走过来的。”

向振熙没有说话,她充满笑意地看着丈夫,脸色温柔。喝醉的杨昌济人自顾自说着话,将众人带回往日。

父母旧事

杨昌济的童年十分孤独,因为父母曾给予过他最美好的时光,伴他读书,和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没想到父母在1878年双双离世,那时的杨昌济仅仅只有7岁。

残忍的命运使杨昌济的性格更加坚强,他的父亲是一个私塾老师,他不愿辜负父亲的厚望,决心要发奋读书。

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坚韧的小伙子,在17岁那年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向振熙。

两人婚后幸福,但唯一可惜的是杨昌济屡次应考失败。

他最后一次应考举人仍然不中,万般无奈之下,杨昌记选择走父亲的老路,在家乡开一所私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日益腐败的社会现状,杨昌济曾说:“非改革不足以图存。”

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接踵而至,杨昌济认识到如今已是中国人生死存亡之际,自己作为有识之士,应当为国效力。

于是,他开始在家自学,想要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得知丈夫的雄心壮志,向振熙没有多说什么,她一直支持着丈夫的梦想,虽然向振熙明白,一旦丈夫去往日本,留给她的将是无尽的孤独与困难。

1903年,杨昌济将要东渡日本,他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他乡,心在中国。

那天夫妻俩的告别显得格外平淡,只有双方才知道,此时距离他们大女儿夭折不过三年,两人膝下还有一男一女等待抚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在向振熙的额头上留下一吻,这在他们那个年代,已经是最含蓄而又最深重的告别。

这一别,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中,有无数次孩子们被欺负后,哭着回家要找爸爸的场景。

向振熙只能温柔地抱起孩子,哄着他们说:“爸爸去外面学习啦!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呀,爸爸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生活,我们也要坚强。”

对待孩子她是如此温柔,对待生活她是如此坚韧,对待丈夫她从不埋怨,向振熙只期盼着丈夫能够早日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等着,盼来一封封家书。

“亲爱的振熙,我已来到日本,一切安好,勿念。”

“振熙,经过大钊同志的推荐,我将要离开日本前去欧洲,因为我想要在教育学和哲学这两个领域进行深耕,你会支持我吗?”

“孩子们还好吗?虽然与世俗的观念会有冲突,但我仍希望你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

在丈夫的劝导下,向振熙带着女儿进入学堂。

一开始,学校里面的同学们认为杨开慧的家庭十分奇怪,父亲不在家,她一个女孩自己出来读书,没有人愿意和她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种情况,母亲向振熙直接来到女儿学校,和她一起办理入学手续。

母女俩同读一所学校的事被传开,渐成一段佳话。

母亲身上温暖又坚强的女性魅力,深深感染着年轻的杨开慧。

在她往后的时光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的心里总会想起她年幼时的母亲,单薄的身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臂膀。

仿佛有母亲在的地方,身边就充满了温暖,心里就充满了力量。

杨昌济的回忆谈及到母女俩共读一所学校便戛然而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头晕极了,向振熙看到他这副模样,搀扶着他回去休息。

新的故事

在杨家居住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和杨昌济一家的关系越来越好。

得知毛泽东的母亲去世得早,向振熙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照顾,知道毛泽东喜欢吃湘菜,餐桌上常常能看到几样火辣辣的湘菜。

春去秋来,毛泽东有事别离,于1919年再次回到北京。

这一次毛泽东不仅是随着代表团而来,他的心里更是有着一个计划,他想要向杨开慧求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来到北京的毛泽东仍然住在杨昌济的家中,想要迎娶杨开慧的话刚刚说出口,杨昌济和向振熙脸上的笑容早已掩盖不住。

“你这个年轻人踏实能干又聪明,我家女儿交给你,我放心。”

得到杨昌济和向振熙的认可后,毛泽东立马将这个消息告诉杨开慧。

经过长久相处,杨开慧早已倾心毛泽东,她高兴地拥抱住他,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喜悦还未来得及爬上所有人的心头,悲伤却已悄然到来,此时的杨昌济早已身染重病,每日徘徊在病榻之间。

向振熙不离不弃地相伴,经常给他读《新青年》,带着他回忆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对老夫妻也明白,如果杨昌济最终离世,那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婚事将会因为守孝的原因而往后推迟三年。

所以此时的向振熙除了照顾生病的丈夫之外,还在四处张罗着女儿的婚事。

可惜,杨昌济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女儿出嫁。

1920年1月,向振熙永远地失去了她的丈夫。

还来不及悲伤,看着早已被自己当作儿子的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帮着自己张罗一切,向振熙明白,不能辜负这个青年。

所以在杨昌济的葬礼告终后,她力排众议,不顾世俗的偏见,促成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

看着女儿出嫁,种种往事涌上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不及享福,女儿跟随毛泽东去往各地,生下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这三个孩子毫无意外地又来到外婆向振熙的怀中,她默默地照顾着几个孩子的日常起居,没有任何怨言。

1927年,国共合作破灭,毛泽东将要离家,他要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看着雄心勃勃的丈夫,恍惚间像是看到自己的父亲。

她拿起一双亲手编织的草鞋,低下身子给毛泽东穿上,她说:“到了外面千万别暴露自己的身份,最好假扮成郎中,注意安全。”

看着丈夫远去,杨开慧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杨开慧回到板仓看望自己的母亲与孩子,但因为她特殊的身份,早已被敌人注意,军阀开出1000银元的高价,声称要抓住毛泽东的妻子,狠狠地泄愤!

来到密探包围圈的杨开慧,还没来得及敲开家门,便被军阀抓走。

1930年11月14日,距离家门仅仅一步之遥的杨开慧牺牲了。

远在江西的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写下一封信寄给向振熙:“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向振熙之痛,无人能够理解,但她还不能悲伤,还有三个外孙的安全需要她去守护。

突破层层困难,辗转多地,他们来到上海找到毛泽民,请求组织能够好好隐藏毛泽东的三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三个孩子最终成功到达上海,但是由于后来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三人最终流落街头。

卖报纸,当车夫,捡破烂,为了生活下去,这三个孩子什么事情都干。

而和三个外孙分别的向振熙却并不知道这些事,她又陷入无尽的等待与思念中,她思念的对象也从丈夫到女儿,最后变成了三个外孙。

这个女人总是在等待,总是在照顾他人,总是沉默,但她却是如此有力,用自己薄弱的身躯给孩子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950年4月,恰逢这位老太太80大寿,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她的眼前,原来是毛岸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婆,我回来了!父亲有事不能前来,但我们都很想你!”

向振熙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13日,毛泽东的信也从远方而来: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敬颂康吉!

多年来,毛泽东从未忘记向振熙曾给予自己的帮助,他常常关心这位老太太的生活,经常送吃的和钱来接济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1962年,毛泽东听到老太太逝世的消息时才会显得如此悲伤。

毛主席戎马一生,忙碌多年,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铁汉柔情,他的心里从未忘记过那些曾经帮助过他,关心过他的人。

向振熙老太太的逝世,代表一段往事,一位故人的永别。

当时身处中南海的主席,到底是悲伤多一些?还是怀念多一些?

那些心情早已随风而去,不被后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