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63年,身居要职的副师长翟文清突然来到一处穷困偏远的小山村,指明要寻找一个叫于水林的战斗英雄。村民们都十分惊讶,村里从未听说有战斗英雄。

生产队的工作人员说,只有一个打扫马棚的工人似乎叫于水林但他只是村里收留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根本不是上过前线的军人。

于水林是谁?一等功臣怎么会成为流浪汉,这背后究竟有怎样曲折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英雄)

一、战火狼烟中的二级战斗英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由美国组建的“联合国军”悍然出兵,一手搅动起朝鲜半岛的战争风云。为了借由朝鲜牵制中国,美军不顾国际公约越过三八线,引发了中国的强烈抗议。

为了保家卫国,同年10月,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国家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加战斗。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下,志愿军浩浩荡荡越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

1951年,在志愿军对美第四次战役中,一位叫于水林的战士表现格外英勇。

这次重要的战役被称为“横城反击战”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指挥部队发起对汉城(今首尔)的大规模进攻,为了御敌于外,志愿军副司令员邓为带领4支集团军从横城方向发起反击,于水林就身在其中的第40军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战争)

当时于水林所在352团3营奉命前往美军后方斩断其退路并阻截后援,兵贵神速,3营抢先占领了战略高地。于水林的8连负责正面拦截敌方战车,与兵强马壮、武器精良的美军进行正面对垒,对志愿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了快速压制敌人,8连将重型机枪全部集中到要道口火力全开,手榴弹从旁协助作战。面对志愿军枪林弹雨的猛烈攻势,经验丰富的美军用两辆坦克开道企图杀出重围。

眼看敌人就要冲出包围圈了,于水林不顾危险,快速冲到坦克附近连续投掷反坦克手雷,在8连猛烈的火箭筒和手榴弹围追堵截下,两辆坦克成功被炸毁,美军突围的企图也一举被摧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战争)

见一计不成,美军立刻改变战术,化整为零分散成小股部队向四周撤离,为了将敌人全部歼灭,于水林紧追不舍跑在队伍最前端,连续向落后的敌人射击

突然被一颗飞来的弹片击中右臂,立刻血流如注,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半边衣服。于水林不顾伤口继续开火,最终用手榴弹逼停了8个美军,这几个美军全部成为了他的俘虏。

由于作战英勇,3营教导员翟文清当即将他的事迹整理出来,向上级部队请功。最终于水林获得了一等功、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因为伤势严重,于水林被送到后方紧急抢救,不幸的是伤口在战场上耽搁太久,加上出现了感染趋势,为了保住性命,医生不得不做出了截肢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击美军,投掷手榴弹)

从昏迷中醒来的于水林支撑着想要坐起来,却发现自己右手衣袖中空空如也,一时间他有些恍惚。“指导员,我怎么了?”因为麻药劲还未过,他头脑晕乎乎的,还以为自己在做噩梦。

“水林,你荣立了个人一等功,你小子真厉害。”教导员翟文清怕他接受不了,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指导员,我的手呢?”于水林用仅剩的左手再次确认,甚至狠狠掐了自己一把。明白自己永远失去了右手,他崩溃地朝翟文清大喊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负伤)

于水林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他还能不能继续留在3营留在部队?按照规定,受伤残疾的军人必须离开战场。翟文清不忍他承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只好轻声安慰:“革命战士,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嘛。你安心养伤,部队肯定会考虑你的意见。”

但是部队有部队的纪律,残疾后的于水林最终还是离开了朝鲜战场,被送到了后勤部队修养。翟文清向他转达了上级的安排——于水林转业为部队文职,伤好后就可以去报道。

伤心失意、一腔抱负尚未实现的于水林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伤口还没痊愈他就偷偷离开了医院,此后的十多年音讯全无,翟文清多方寻找都无功而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水林)

一个战斗英雄就此失踪,与此同时,赤峰县偏僻的山村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这个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右边还缺了一只胳膊。

村里人看他可怜,就好心收留了他。从他的穿着打扮和伤势情况看,有人猜测他可能是战场上的逃兵,不过大家都不好多问,就让他在村里打点零工维持生计。

这个满身污泥的流浪汉正是于水林,他觉得自己身体残疾,部队让他转业做文职是为了安排他以后的生活,但这样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成为了国家的累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前线战士)

于是于水林不辞而别,返回了生养他的小山村,从此隐姓埋名12年,村里人都不知道身边竟然还有一个战斗英雄。

三、老战友重逢喜极而泣

自从于水林失踪后,翟文清始终没有停止寻找他。他深知这个小伙子性情刚烈,就怕他想不开做出傻事。但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他的下落,给战士们一个交代。

因为于水林留在部队的档案非常简略,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出生地,这就给翟文清找人增加了很多困难。皇天不负有心人,翟文清打听到了于水林确切籍贯和地址,有人告诉他,于水林曾亲口说过自己是热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峰县某处山村)

翟文清凭借这个线索多方查探,因为建国后地方的行政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现在的热河已经属于内蒙古的管辖范围,但具体的乡村几经更名却无从查起。

正在山重水复时,1963年翟文清有一个到内蒙古视察工作的机会,借着这个契机他找遍了所有可能的知情人,终于确定现在的于水林就在美丽河村,他立刻动身前往。

“于水林,你还认得我吗?”在村民的引荐下,翟文清来到一个臭味刺鼻的马棚边。此时,一个衣着破烂的中年汉子弯着腰,正在颤颤巍巍地用仅剩的左手清理粪便,听到声音,他慢慢转过了头。

这些年翟文清在部队中表现优异一路升迁,现在已经是某师的副师长。一身戎装、身姿挺拔的翟文清容貌并未大变,于水林只是一眼就认出了他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队的马棚)

见到熟悉的战友,于水林泪涌如泉,压抑12年的复杂情绪在此刻全部爆发出来,他抱着翟文清泣不成声。

翟文清从村民口中了解了到于水林这12年过得非常不容易,因为残疾失去了劳动力,一个人孤零零做了生产队的饲养员,到现在还没有成家。

副师长的来到让村民们都知道了于水林的身世,当地政府立刻着手安排英雄的生活,不仅给他修建了自己的住房,还牵线搭桥为他娶上了媳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峰县某处山村)

翟文清时常会回到村里探望,艰难半生的于水林终于有了依靠,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于水林去世之后,翟文清亲自为他办理了后世,并妥善安置了他的家人。

从建功赫赫的战斗英雄,到无人问津的残疾流浪汉,于水林的一生是坎坷的,但能遇到翟文清这样的好战友,他也是幸运的。我们也更要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开创的幸福生活,不忘历史,不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