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洪秋婷

5月的梅州平远,烟雨朦胧,田里铺满了早稻,一片翠绿。

在东石镇灵水村水库前,产业基地堤坝上,“点石生花 红蕴客家”八个大字,凝聚了驻东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王发志三年帮镇扶村的工作心得。

“番豆哥”吴海丰是梅州市平远贤石东镇灵水村的一位致富带头人。“在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以前番豆(花生)散卖才8元一斤,现在有品牌包装、有食品标准,可以买到25元一斤。”吴海丰对记者说,现在花生种植合作社一共加盟农户200多户,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多亩。

“自从2021年作为广东省乡村振兴驻东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第一书记以来,我一直想着如何进行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王发志对记者说,这里有大量的客家围屋、众多的客家美食、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民,优美的客家生态环境,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让乡亲们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

产业基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基地图。

建立产业基地 兴产业助富民

产业致富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产业基地将农村闲散土地进行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不仅可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也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的问题,最终达到联农惠农,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目的。

驻东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王发志带领村两委联合平远县绿宝地种养专业合作社、梅州市林氏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约灵水村土地约131亩大规模种植花生、水稻、芋头及玉米等农作物。“此产业基地租田户72户,惠及农户288人,能够提供7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地租(500元/亩),就业岗位(120元/天)增农民收入。”王发志说,目前共发放租金6万多元,就业工资收入约13万。

为了更好销售农产品,王发志还带领村两委建立农产品展示中心,更好的向客户展示产业基地的农产品,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同时,积极筹措帮扶资金15万左右,帮助产业基建修水坝和机耕路,解决灌溉和农资通行问题,大大节约了农业种植成本联农带农,增加农民收入。

王发志在田间地头帮助干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发志在田间地头帮助干农活。

经过细致的考察调研,王发志发现,平远县东石镇灵水村原生态的山区环境非常适合进行绿色山林土鸡养殖。“我们探索实行帮扶单位提供鸡苗并按市场价回收成品鸡、帮扶单位提供部分基础设施及运输补住、平远县绿宝地种养专业合作社、龙田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及农户负责饲养和管理这种模式。”王发志介绍说,这种模式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产业让农户享受分红受益,惠及周边30户农户,通过促进农户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驻村工作队实施帮扶之后,利用公司的品牌渠道进行加工销售,我们盐焗鸡销量这两年实现了翻翻,也成为了镇上的纳税大户,帮扶工作队还鼓励我们在养殖基地搞电商直播,没想到一天就卖出去3000多只,大大提高了销售量。”梅州叶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志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缮革命遗迹 融合发展红色文旅

刁水坑水库旁,延绵的青山脚下,中国共产党早期苏维埃政权旧址群所在地就在此处。王发志充分运用自身文旅工作经验优势,在驻村帮扶期间,撰写毓秀书院、蕙楼、丰泰堂、锅叾交通站旧址和车子岗大湖背红色秘密交通线讲解词,规划东石镇的全民旅游线路,以标准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管理毓秀书院。同时,还通过百年党史教育、红色课堂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等环节,以党支部共建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学生、游客过来研学和旅游,在山清水秀的风景中,感受红色文化氛围,体验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我积极筹措资金30万元,结合堤坝周边景观,营造标志性观景点,帮扶建立了产业基地产品展示中心,游客参观体验完毕后就可以直达产品展示中心购买农产品,帮扶农民提高收入。”王志发说,做好文旅游帮扶,打造农文旅相结合的红色打卡点,是帮扶工作队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

依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申报2023年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文物保护和利用用途资金)的通知》(粤文旅革〔2023〕23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东石镇红色遗迹的实际情况,王发志协助完成2023-2024年的《广东省红色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申报书》的填写,申请修缮东石镇的各处革命遗迹和历史人物故居。

“包括位于东石镇的平远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太平农会)成立旧址、锅叾交通站旧址、黄荣章故居、林汉倜故居,规划修缮总面积达到3327㎡,布展面积规划达到1769.2㎡,展线长度420m,预计修缮布展完成后展品数量达到692件。”王发志说,通过修缮和增加旧址的陈列布展,把东石镇红色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更好挖掘红色旅游文化潜力,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党建引领 加强基层组织振兴

据介绍,通过与广州相关单位党支部共建,共同进行党建工作,将党建资源共同分享、党建经验共同交流,不断加强当地镇村的组织振兴,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红色动力”。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由局机关带头,多次组织市属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市粤剧院、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东石镇政府进行“赓续红色血脉,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党建共建活动,先后捐赠了计算机、储水罐、空调、文创产品等物品。特别是捐赠数字电影放映机,不定时的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向东石镇村群众宣传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发志同志坚持每月给镇村干部群众上党课,讲党史,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政策,让基层群众真正了解政策的意义,共同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截至目前,组织共建活动多达30多批次。通过共建活动,提高了东石镇村党组织的党建经验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能力。

“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分管副局长朱红兵、陈泽华,局办公室、交流合作处及市属十几家单位的领导分批次到东石镇进行调研,对接帮扶工作,始终于把助力东石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王发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