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县50多万亩小麦慢慢泛黄,眼看夏收快要到了,在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和乡愁。记得从开始学习摄影拍摄记录每年的夏收,到如今已有40多个年头,从不到20的小伙子到了不惑之年,感慨万千,悠悠岁月,如梦如幻。

从70年代开始花了78元买来带鼻腔伸缩的折叠式120照相机,后来130元买了个双镜头"海鸥"照相机,再后来先后有20多台从胶片到数码相机陪伴我拍摄了不少的夏收镜头,这里选择部分,也是种念想和乡愁

1982年的夏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的夏收。
1982年,麦收时节过把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麦收时节过把瘾。
1983年,孩子们放假还得赶到地里帮助大人拾麦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孩子们放假还得赶到地里帮助大人拾麦穗。
1983年,群众正在碾打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群众正在碾打小麦。
1983年夏收,公社设立的气象站天天观察预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夏收,公社设立的气象站天天观察预报。
1984年,石槽村村民收获晾晒入库的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石槽村村民收获晾晒入库的小麦。
1985年,夏收田间喜悦的老哥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夏收田间喜悦的老哥俩。
1985年,自家的自留地小麦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自家的自留地小麦丰收。
1986年,夏收后,卖余粮挣的钱先"鸟枪换了炮",先来个落地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夏收后,卖余粮挣的钱先"鸟枪换了炮",先来个落地扇。
1986年,丰收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丰收的喜悦。
1986年,农村的把式——扬麦使得"左右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农村的把式——扬麦使得"左右锨"。
1996年,大部分生产队都用上了脱粒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大部分生产队都用上了脱粒机。
1998年,黄河滩收割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黄河滩收割小麦。
2011年,韦林镇的高产田收割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韦林镇的高产田收割小麦。
2014年拍摄的华县山沟人家的夏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拍摄的华县山沟人家的夏收。
大荔县小麦连续九年大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荔县小麦连续九年大丰收。
韦林镇移民丰收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韦林镇移民丰收年。
喜获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获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忆夏收,不由得感慨,我从78年开始,陆续用镜头见证了40多年的夏收。这段历史的影像,深深地存贮进我的心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游新闻拍客 李世居 摄影报道

投稿邮箱:syxw@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