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最全大秦21名将排名!

从非子养马初封西陲,到始皇吞并六国君临天下,在近600年的历史上,秦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各大诸侯国先后进行了上百次战争,也涌现出大量的名将。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大秦最强21名将!

一、白起

攻城七十余,杀敌百万,一生无败,这就是“人屠”的战绩,无论是“韩白卫霍”,还是“韩白李岳”,白起都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前四名将,自然更是大秦第一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起用兵,机诈巧变,鄢郢之战,迂回穿插,长平之战,大兵团包抄,水淹郢都,奔袭华阳,论战术之丰富,史上也就韩信、李靖等寥寥数人可比。

二、王翦

秦灭六国第一功,能使君王促驾来。如果说白起是以歼敌数称雄六国,那么王翦就是以灭国数霸榜整个战国,破赵灭燕亡楚,他一人就灭了六国的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翦用兵老成持重,以稳为主,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伐楚说用六十万就用六十万,少一分都不行,但一旦占有优势,则如虎搏兔,无隙可循。另外王翦颇有“政治智慧”,无论是灭赵时的离间计,还是最后的功成身退,这与白起的赌气不出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蒙骜

历仕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四朝,是王翦之前拓地最广的秦将,甚至超过白起。他先后取韩十余城,赵三十余城,魏五十余城,使秦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不仅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还让秦之疆域与齐相接,秦东出已无可阻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独霸战国就是始于蒙骜,蒙氏成为秦名将世家也是始于他。

四、王贲

王翦之子,秦灭六国的主要将领,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夺取辽东,俘燕王喜,南下攻齐,降齐王建,又一位灭国达人。除了最早灭亡的韩国,其他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惜如此神将却随父早早归隐,否则,大秦不至于二世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司马错

司马迁八世祖,历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司马错的最大贡献,便是力排张仪之议,弃韩灭蜀,让蜀地成为秦之粮仓;后又浮江攻楚,取六十一城,得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不仅使秦东出之势形成,还对楚形成侧翼包围,是战国时期最被低估的战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蒙恬

王贲灭齐,蒙恬实为第一功,后又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修筑长城,戍守九郡十余年,是开发宁夏第一人,有“中华第一勇士”、“制笔业之祖”之美誉。

蒙恬用兵长于细微之处的谋划,短于机变,为人谨慎有余,胆略不足,明知始皇诏书有异,却不敢像白起那样奋起抗争,最终落得被囚身死,秦二世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樗里疾

惠文王异母弟,原名嬴疾,因居樗里而称樗里疾,为人滑稽多智,秦人称之为“智囊”,曾大破三晋联军,斩首8万,取魏之曲沃,赵之蔺邑,又与魏章在丹阳、蓝田之战中,败楚将屈匄,取汉中。一生歼敌22万,在秦朝名将中仅次于白起、王翦。

另,樗里疾擅长风水之学,他曾准确的预测出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所在,因而被后世堪舆家奉为相地术正宗,尊之为神,称“樗里先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章邯

被誉为大秦最后的名将。周文扣关,章邯秦廷奏对,建议将骊山刑徒转为兵士,两个月内败张楚各路叛军,袭杀项梁,差点挽狂澜于既倒。可惜巨鹿之战,坐视王离被歼,暗度陈仓,被韩信戏耍,惨成两名战的背景帝。

章邯用兵优劣明显,优点是谨慎持重,坚韧有智力,缺点则是相对保守,缺乏变通,政治顾虑大。巨鹿之战,如果换作一名纯粹的武将,哪里会考虑什么“分功免震主”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魏冉

宣太后异父同母弟,昭襄王之舅。武王23岁举鼎而死,兄弟争位,魏冉拥立昭王,得以独揽朝中大权。

魏冉一生四任秦相,为秦之开疆扩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保举白起为将,也曾东向败三晋,南下击强楚,围过魏都大梁,迫过齐王私信求告,“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可惜功高震主,被秦王以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王龁

也是历仕三朝的老将,曾随白起攻韩,一举拿下12城,并拿下野王渡口,切断韩都郑与上党的联系,使赵“误接上党”;后攻赵拿下上党,廉颇还击,王龁一战破之,占两城,俘多位赵将,赵军因而龟缩不出;后秦王行反间之计,使赵王临阵换将,王龁也被白起暗中取代,从而引出了长平之战。

战国名将中,能正面击败廉颇的屈指可数,而王龁能在正面战场上压着他打,足见功力。另外,长平之战也有他的一份功劳,突袭断赵军粮道的就是王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后来王陵攻赵不利,白起赌气不征,代之为帅的王龁在邯郸城下失利,不得已退兵回援已打到函谷关的楚、韩、赵联军。

不过,王龁归来就在达汾城大败三国联军,斩首两万六千余人,解关中之围,后又第三次率军攻赵,收复上党。此后退居二线,辅佐新王嬴政,不久病逝于咸阳。

十一、杨端和

昭襄王时期,攻韩取四城,斩四万;攻赵取二十县,俘九万。秦王政时期,两次攻魏,取衍氏,一次攻赵取九城。王翦灭赵、蒙恬取河南地,杨端和都是副将。就已有文献来看,杨端和一生未败,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名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蒙武

蒙骜之子,蒙恬、蒙毅之父,先后两次作为副将攻楚,第一次李信轻敌冒进,被项燕所败,蒙武率军救援,才止住颓势;第二次随王翦,斩项燕,俘楚王负刍,灭亡楚国;后又北击匈奴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三、尉缭

虽一生无战,却是秦统一六国的幕后战略家。

尉缭入秦之前,秦虽战将如云,猛将成雨,却无一个熟谙军事的战略家,而嬴政虽出身王室,工于心计,然终不经战,乏兵验,至于李斯等文臣更是主意多,实干少,真要上战场,酸儒而已。

统一中国,乃前无古人之事,如何谋全局,制规划,这一重担就落到了尉缭身上,秦之所以能连横破合纵,势如破竹灭六国,不得不说多赖尉缭之功。

另,著有《尉缭子》一书,相传韩信就是师承尉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四、李信

李信是秦国少壮派军官中的显赫人物,曾于秦王政十九年,配合王翦一举破赵;二十一年,在易水破燕太子丹,作为副将灭燕;二十六年,与王贲灭齐。

另外,李信擅长骑射,尤擅训练骑兵,同样擅长骑兵对战的李牧就对他的骑兵战术叹服不已,飞将军李广能射石搏虎恐怕也是因为家学渊源的缘故。

虽然李信二十万军伐楚惨败而归,但仍不失为一良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五、公孙衍

惠文王赢驷时的大良造,也是继商鞅之后秦国第二任大良造。首倡“连横”,成功说服齐魏联合攻赵,使诸侯不至于一致抗秦;又率秦军破魏于雕阴,斩首4.5万,俘魏将龙贾。这是吴起出走后秦收复河西决定性一仗,最终使魏不得不尽割河西之地于秦。

可惜,张仪一朝来秦,公孙衍即受到冷落,出走投魏。后来他又成为抗秦的旗手,先后三次组织合纵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六、任嚣

始皇统一岭南的最大功臣。

前222年,秦首攻岭南不利,任嚣代屠睢与赵佗再入岭南,他在战略上采取了“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随大军行进,不仅使秦军有了较稳固的后方,同时也使秦军在人力消耗中有所补充,而大批商贾在岭南的经营,也为军队补给创造了条件。最终经过四年的征战,任嚣平定百越各部族,完成了平定岭南的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任嚣首任南海尉,制南海、象郡、桂林三郡,谓之“东南一尉”。中原丧乱时,与赵佗据岭南以避乱,后闻秦亡,病重加剧而死。

十七、孟明视

百里奚之子,穆公时期主要战将。一生多次与当时的中原霸主强晋作战——崤山之战,侥幸生还;彭衙惨败,自上囚车。然屡败屡战,最终背水一战破晋,威震西戎,二十余国来附,使秦扩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八、魏章

本是魏人,却成了秦将。惠文王时,张仪戏耍怀王坏齐楚联盟,楚王怒,盟齐伐秦,魏章得樗里疾之助,大败楚军于丹阳,斩首八万,俘将七十余,夺汉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九、内史腾

也称内史胜,文武全才。前期为南阳郡守,治理有功,中期作为统帅灭韩,打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后期为内史令,负责京都咸阳一应事务,得始皇信任。

二十、甘茂

秦名将、名相,惠文王时期,助左庶长魏章夺取汉中之地,武王时期,与嬴荡定下“息壤”赌约,夺取韩国宜阳,打开东进门户,后因向寿谗毁,攻魏蒲阪时投齐。周赧王十年,为齐使楚,秦王欲使甘茂归秦,为楚所拒,后卒于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一、桓齮

秦后期名将,曾于秦王政十一年,与王翦、杨端和攻赵,取九城;十三年,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又于十四年攻赵,取宜安,定平阳、武城。

可惜后来遇上了李牧,《战国策》说他为李牧所杀,现在史学界多认为,他被李牧所败后逃到燕国,化名“樊於期”,为荆轲刺秦贡献了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