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 浩

Ho Tam

尼古拉·贝尔

Nicolas Baier

■ Ho Tam,2010年

摄影:Ho Tam

尼古拉·贝尔1967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曾在肯高迪亚大学学习,1992年开始展出作品。贝尔因他对数码影像技术的创新运用而闻名,其创作基于他对所收集的大量图片以及各种日常景物的细致观察,作品兼具画家和科学家的双重视角。经过他的修改和诠释,其作品中的物像和情境改头换面,完全创造出了另外一个世界。贝尔现居住于蒙特利尔。

Nicolas Baier 作品

"许多时候艺术的功能就如同一面镜子。我们眼中的一切人与物,直至肉眼所能看到最微小的物象表面,都只是我们对自我认知的反映。我们透过知识和经验去观察和探求自身,但事实上我们只看到了那些我们已知的东西。"

——尼古拉·贝尔

摄影师访谈

Ho Tam:你是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怎样对摄影产生了兴趣?

贝尔:我从未受过专门的摄影训练,而是自己学会了用老式4X5相机,它看上去像个打了孔的鞋盒子。我以前是个画家,但有一天我突然想用照片创作了,因为我意识到绘画更像是阐述想象,而摄影更多的是表现真实——至少大多数人这么认为。我开始学习摄影,并使用大幅相机拍照。

我对相机本身不感兴趣。我用大幅专业相机拍了很多好看照片,但我的朋友说这太简单了,因为专业相机替我干了活。于是我开始试着用便宜的普通相机拍摄。

一旦开始搞摄影我就停不下来,因为我的创作找不到比摄影更合适的媒介了。我没把自己当做摄影家,要是哪天情况需要,我或许还会再搞绘画。选择用哪一种媒介取决于合适的题材、合适的表现手法以及天时地利等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Paesine

2008

Ho Tam:你创作的主题是什么?

贝尔:我想我的主题与时间因素有关——时间和对现实存在的感知,目的是审视人们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方式。这一点在我的早期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即使作品本身没有表现出时间概念,它也牵涉进了时间,你一看就明白了。时间和空间在科学上是紧密联系的,你无法将无限时间与无限空间分开来想象,这是不可能的。

我试图展示的是时间的真实,但不是那种每天的日常生活或者生与死的问题。当你思考时间时,你就是在思考永恒,而思考永恒时,你就会思考到物质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虚荣系列(展览现场)

2007-2008

《虚荣》由40幅大小不同的图像组合而成,就像一块巨幅壁画,其尺寸和复杂性令人吃惊。每个单幅图像都来自对古董镜子表面的扫描,结果是镜子失去了它的映照能力,我们看到的只是时间的痕迹——划痕、裂缝和损坏的表面,构成了一幅幅斑驳的不规则的抽象画面。面对它们,我们无法不继续寻求画面中隐藏的种种可能——这里有一只手,那又有一个头,有的看似遥远的星系,有的又如莫奈画中的荷花池。在《虚荣》里,观众可自行决定图像的含义,越看就会有越多的发现。”

Ho Tam:你是如何进行创作的?能否谈谈你的创作过程?

贝尔:我从不背个相机走在街上,一般都是有了什么想法或者看见想拍的东西才会拍照。拿出相机之前我会思考为什么要拍,如何去拍——在实际拍摄开始之前,仔细思考拍摄的原因和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和设备,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拍摄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方法可能是显微镜式的、映射式的、扫描式的或是望远镜式的等等。

有时每一种工具、每一种方法都要求不同的技巧,这极具挑战性。我从不固定使用某种技巧。在我心里,我想创作一个视觉的诗篇,用一种最精巧和最有思想的方式来展现,并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虚荣(局部)

2007-2008

Ho Tam:你认为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

贝尔:天哪,让我说哪个好哪个不好真是件难事。我认为评判一幅艺术作品得和它的功能性联系起来。比如你看见一幅简约派的作品,画面一片空白,可能看上去极为简单,但当你了解了它所代表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时,你的观点可能就会改变。

对于艺术作品,我试着越来越少地做出判断。我希望我做到了。我认为好的摄影作品兼具两种特质:既能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观点,也带来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我不喜欢那些似曾相识总在重复的作品,我不会在它们身上浪费时间。但这也并非意味着好照片就一定走在最前卫之列。不必刻意使作品中的每一点都是全新的,这不是关键。好的作品是各方面因素的完美融合,它感性而精确,同时展示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关注的是作品想传达给我的东西。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主题上与我的想法比较接近的照片。但就像喜欢各式各样的书和电影一样,我能接受不同的主题和故事。身为摄影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始终睁大眼,拍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创作过程中微不足道的部分。要是心灵感应能传达影像就好了,因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完成的时候,而是孕育时期,是将生未生时萦绕在你脑海中的想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绝不是你在展馆里展出作品的时候,而是你创作之前对它的想象和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虚荣(局部)

2007-2008

Ho Tam:你是否觉得别人对你的作品有误解?

贝尔: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对作品做出判断的。12年前人们把我当成什么样的艺术家,现在仍然持同样的看法。但我的作品在变。我不是要追求生命的永恒或是作品的永垂不朽。生命在变化,创造力也在变化,所以我的作品也一直在变。

我说过我不喜欢艺术家重复自己、停滞不前,但即便如此你都无法评判这样做的艺术家,因为或许他的创作理念就是需要一直重复又重复才行。

误解和理解同样重要。人们对当代艺术有恐惧感,但或许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证明当代艺术没什么好怕的。即使你对艺术一窍不通,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当艺术品呈现给世界和世人时,就已经成了大众的艺术品,他们想怎么理解都可以。艺术本来就是要给人们看的。有趣的是,在误解之中艺术创作就有了不同意见的交换,它可能因此达到了你预想不到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旧大陆

2007

这是来自佛罗伦萨的大理石——水的力量把石块腐蚀了,这是人类出现很久前发生的事。石头的纹路像是大陆或海底的景致一般,翻转过来则像是沙漠和裂谷。有趣的是,来自意大利的石头就好像17世纪意大利的油画。"

Ho Tam:你认为摄影相比其它艺术形式有何不同?

贝尔:简单地说,用摄影创作比大多数艺术媒介都要容易得多。当一名画家比摄影艺术家需要多得多的勇气,因为画家得面对空白页综合症,而摄影家只需按一下快门就能捕捉到世界。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个人的拍摄方式。我选择摄影大概是因为我太懒了。

但你一直在工作,可能是最勤奋的艺术家之一了。

可能更多的工作才能让我减少愧疚(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黑色

2007-2009

我认为摄影就是鸵鸟游戏,你把头埋进沙子里,置身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这是一种人们配置记忆、在自己的情境中扮演上帝的方式。数码摄影还未出现时,冲印店50%的胶卷都未被领取。人们拍下了照片,却再也不关心结果,似乎是拍摄时的那一瞬间更为重要。但即便是拍照那个瞬间,他们也没有活在当时,因为从技术上说他们的身心并没有真正融入那一刻——你按下单反相机快门的那一刻眼前只有黑暗,你看不见你拍的是什么。你实际上失去了这一部分的时间。"

Ho Tam:你除了摄影还做什么?

贝尔:我经常玩冰球,一周三次。冰球运动有助于我保持身心平和。它是一项具有侵略性的运动,我一周玩三次以平衡我体内过多的侵略性倾向(笑)。从心理学上说常做运动很好很重要。

Ho Tam:你使用什么摄影器材?

贝尔:我使用很多种器材——我有一台尼康DX3,一台4×5相机,4、5台平面扫描仪和一台3D扫描仪,但说不上最喜欢哪个。或许我最喜欢的是我的苹果手机,因为我到哪儿都带着它,拍一些小照片当笔记。我每天用Photoshop,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用Photoshop做的事情并不复杂,只用它的一些简单功能处理图片。我主要把它当成暗房来用,不用滤镜,就是有时剪裁一下图片,调调色彩平衡等。我不愿主观修改图片,我的作品就是对所拍之物的直接呈现。

当你想做个纯粹主义者时常常无从下手。例如,当你扫描一块岩石时,有时出来的色彩与你眼睛看到的相比太重。这该怎么办呢?你会用Photoshop修改以接近原来你看到的颜色,还是说让扫描仪来决定,以它识别的岩石颜色为准?你是否有权力去改动扫描仪看到的颜色呢?这种情况下,我绝大多数会信任我的工具,一切交由它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icolas Baier

黑色(作品展览现场)

2007-2009

在《黑色》中,贝尔使用50毫米相机和500毫米镜头,在白天强光下进行户外拍摄,然后做后期修改,将图像颜色一层层地拆解和变暗,直至达到一定对比度和哑光效果。尽管拍摄主题尚可识别,但大量的信息已被抹去,我们几乎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分辨某些元素与景观。与《虚荣》相似,《黑色》显示的也是一个模糊的空间,但可能却需要从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把它看成抽象的画面,只从图像的灰色度或形状去欣赏,就如同我们的眼睛在黑暗中需要重新适应,而处于一个不稳定和不耐烦的状态之中。贝尔提出的是有关影像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问题。"

Ho Tam:你如何看待商业摄影?

贝尔:我没有接触过商业摄影,对它一点儿都不了解。曾有人请我拍婚礼照片,我就是拍不来——被人告诉我该拍什么样的照片,这对我简直是个噩梦。这并非由于我认为商业摄影不是一个好职业,而是因为我几乎从来不拍人像。就个人而言我不喜欢被拍,因此也不愿强加于人。我讨厌被拍,也尽量不拍别人。

全文完

图文转载自《前线——国际摄影艺术家访谈》编著 (加)谭浩、 策划编辑 曲扬毅, 现代出版社 , 2011.7

编辑:leon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