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邢台临西县,有一个美丽的村子——东留善固村,它有着诸多光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植树造林先进示范村……

而谁能想得到,它在六十多年前,还只是一个黄沙漫天的穷窝窝呢?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转折是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开始,她就是吕玉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玉兰

这位平凡的女性,为何能让贫穷的沙窝窝,变成全国闻名的金疙瘩?

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事迹仍被人所怀念,就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亲自为她撰文,吕玉兰为何会有如此崇高的声望?

从高材生到农民

吕玉兰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家,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给她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那个年代,女性是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尤其是在蒙昧落后的农村,大多数父母都遵循着重男轻女的“老规矩”,但是万幸的是,吕玉兰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她的家里仅有几亩薄田,不仅要遭受地主的盘剥,还要忍受各种苛捐杂税,每年收获的那点粮食,别说填饱肚子了,就连养活一家老小都是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东留善固村周边有很多沙丘,每年春秋两季,风一刮,到处都是黄土飞扬,当时的东留善固,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穷窝窝。

新中国成立后,吕玉兰家也分到了土地,没有了地主的剥削,也没有了沉重的杂税,吕玉兰家的境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1951你,这时的吕玉兰也11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对孩子的上学问题从不含糊,吕玉兰被送到了村里的初小。

但是,对于女孩子上学,村里人议论纷纷,经常有人劝她的父母,“女孩子总归是要嫁出去的,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吕玉兰的父母总是不与他们争辩,他们对女儿是真心疼爱,既然女儿喜欢学习,那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学,别人怎么想的,与他们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玉兰也很争气,她知道自己比同学都要大几岁,但她从不会因此沮丧,依然乐此不疲,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常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两年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小。

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国家正在慢慢变好,也在父母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这更让她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的辛苦白费,也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才改变了她的人生。

15岁的时候,她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在那个年代,高小的学历基本可以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平起平坐,她算是整个村子里实实在在的高材生。

以她的学历,其实是可以去公社工作的,但是她果断选择回到了东留善固村,她要用她所学的知识,去实现她心中的理想:改变东留善固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她或许并不知道,正是她的这一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让东留善固村,走上了历史的转折。

防风固沙一战成名

回到家乡后,吕玉兰被选为了初级农业社社长,别看她年纪不大,但是干劲儿十足,而且敢想敢干。

当时的东留善固村,几乎是在黄沙堆里掏出了个村窝窝,因为土地沙漠化严重,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留不住养分,所以种什么都难有个好收成。

吕玉兰在课堂上学到过,防治风沙最好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而且这也是老一辈的法子。

于是,吕玉兰将这些经验结合起来,风风火火地带领着大家开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树苗?那就采籽育苗!缺乏水源?那就带领群众打井……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她的做法,一次,因为天气原因,她们培育了很久的树苗全都被冻死了,大家辛辛苦苦劳作的成果付诸东流,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好受。

这时,有些平时对吕玉兰有意见的人便借题发挥,“折腾来折腾去,都是瞎折腾,要我说就不该这么做。”

“玉兰呐,你想立功我们知道,但是不能急于求成啊!”

吕玉兰听着大家的牢骚,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给群众解释: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防风沙,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现在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但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克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看着脸上和手上都生了冻疮的吕玉兰,这些人都红了脸。

没有女子不爱美,这一年的吕玉兰,正是青春年华,但是因为顶风冒沙育苗植树,经常许多天都不洗脸不洗头,脸上的冻疮有的甚至已经开始流脓。

但是她从没有喊过苦,也从来没有因为遇到困难就退缩。

在她的带动下,仅用数年的时间,东留善固村一共打了四十多眼机井,平整土地四千余亩,开挖渠道长达三十多里,栽植林木总计一百余万株,彻底解决了风沙侵害。

然而,解决风沙问题只是第一步,她最终想要实现的是让老乡们填饱肚子。

为此,她趁着农闲时,去了很多地方,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然后结合东留善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改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还真让她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规划,那就是洼地压条子,坡地种杨柳,沙荒种果树,沙坑种芦苇。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产生收益,所以大家的干劲儿都很高,她的这些方法,后来被推广到了全国,她也因此一战成名。

从1955年到1969年的数十年间,她先后四次被授予劳动模范,这是非常光荣的称号!

她并没有沾沾自喜,每天依旧是带领着家乡的人民,开挖沟渠,植树造林。

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事迹传播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在1966年的国庆节,她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并且还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这让她激动万分,回去之后便发表了《十个为什么》的文章,将自己这些年的体会和学习毛主席精神的心得总结起来,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转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她出色的工作能力,1969年,她被选为了中央委员,而此时,她仅有29岁!

这时候的她,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很多人都以为她要留在中央工作了,但是,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

为了大家舍弃小家

年仅29岁的中央委员,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她的前途一片大好,然而,她没有任何犹豫,果断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要求回到临西去。

组织上也很快同意了她的申请,就这样,吕玉兰回到了临西,担任临西县委书记,从管一个村,到管一个县,对她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她提出了“农业要上来,干部要下去”的响亮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自己就以身作则,经常扎着一条白毛巾,骑着自行车,深入全县的乡村进行调研。

她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发展农业和农村上面,所以,有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忽略自己和家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人生大事——结婚,她工作到忘我,眼看已经成了三十岁的老闺女了,还没结婚,这可急坏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周恩来总理。

总理和邓大姐每次见面都要催她:“玉兰,工作重要,婚姻也很重要啊!”

吕玉兰知道总理是关心她,所以她也只能用工作来推托。

直到1974年,新华社记者张琳来到临西,对她进行采访,两人一见如故。

张琳见她仍未婚,心里便起了想法,她思来想去,还真的在自己的同事里找到了一个人——新华社外事组的记者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玉兰和江山夫妇

江山和吕玉兰一样,也是出身农村,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新华社成为了政治外事组的记者。

当张琳将自己的想法和吕玉兰说了之后,吕玉兰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文化低。

但张琳却说:“你文化低,他见识多,刚好互补!”

于是,在张琳的牵线搭桥下,吕玉兰和江山结为了伴侣,此时的吕玉兰,已经34岁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结婚之后,两人仍然是聚少离多。

1977年,吕玉兰当选为河北省委书记,这时的她刚刚37岁,是全国年纪最小的省委书记!

随着职位的上升,吕玉兰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忙,这时她们的孩子刚刚满一岁,却因为她要经常出去开会,没有办法一直给孩子喂养母乳,所以只能给孩子喂牛乳,因此吕玉兰对孩子常常感到亏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尽管吕玉兰已经是河北省委书记,但是她的户口依然在农村,她没有工资,每天就是一个工分,每个月由省委发放四十块钱的补贴。

她的丈夫江山,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6块,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养活一家人,属实有点捉襟见肘。

但她从不多拿多要,当时,为了照顾她,省委特意每个月都给她补贴100元,却被她拒绝了。

她说:“咱家困难,国家也困难。”于是,坚决地把钱退了回去。

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发动全家人“开源节流”,不仅捡旧物去卖,而且家中的废弃纸箱子也收集起来,换些微薄的收入。

那时,他们的家里,甚至连件像样的家用电器都没有,孩子看个电视都要去隔壁的人家去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玉兰和友人

即便如此困难,她也从不收不义之财,一次,她刚回家,就被母亲拉到了房间里。

母亲指着床上的几块色彩鲜艳的良布,紧张地说道:“这是今天有人刚送来的,我不知道该不该收。”

吕玉兰正色道:“不管这个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不能收!”

于是,她亲自去将这些布退了回去。

正是因为她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为她赢得了诸多赞誉,也让她在接下来的风波中,得以全身而退。

省委书记到县委副书记

1980年,党中央开始走上正轨,作为特殊年代被从农村提拔上来的三位中央委员之一的吕玉兰,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没有参与过违背组织纪律的活动,也确确实实是干实事的好干部,经过组织上的考察,1981年,决定将她调往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

从省委书记,到县委副书记,这一年的她,已经41岁了。

尽管职位遭遇了断崖式的调整,但是她从没有抱怨,她不在乎职位的高低,总之都是为人民服务。

在当时,因为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施,很多地方放不开,农民也存在着很多担忧。

吕玉兰为了将这项好政策推广开来,在时任县委书记习同志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下乡村和农民交流,同时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的方针,而且还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同时,她也在调研中发现了“大包干”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她随身都带着一个笔记本,将每一项问题都记录下来,等到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就向有关部门反映。

当时,江山就劝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吕玉兰却说:

“就算我不是省委书记了,但还是人大代表,是共产党员,有问题就要向组织反映嘛。”

而且,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 ,她亲自带着正定的县乡干部到先进的地区学习取经,然后将成功的经验和本地实际结合,发展生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她工作起来都十分认真,总是会忘记看时间,开会、调研……长期的繁重工作,也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睡梦中的江山隐约听到了吕玉兰的呻吟,他猛然醒来,发现吕玉兰已经昏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急忙找人将她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最终确认,吕玉兰患上了脑血栓。

尽管这一次,经过抢救,她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却也为她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1993年3月23日,吕玉兰的脑血栓复发,这一次,她没有能战胜死神,带着遗憾,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业,年仅53岁!

她的英年早逝,让许多人扼腕叹息,家乡人民在村口为她修建了一座纪念堂,记录下她的功绩,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位改变了他们命运的人。

2019年,吕玉兰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在逝世十六年之后,她的事迹,仍旧被人们所怀念,这就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吕玉兰出生在农村,也扎根在农村。

无论何时,她都不曾忘记,自己是个农民,她的所思所想,都是如何让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身在高位,不改本色,为人民服务,回到家里,她也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

她的精神至今仍在鼓舞着当地的人民,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