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285期。上世纪80年代,对于开国元帅林总的评价,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逐渐有了积极的声音。要知道在“九一三”发生之后,全军上下都在批判相关人员,而十大元帅的标准相里面,更是把林总给撤了下来。有些材料上把周总理的照片挂了上去,极力回避一些人物。不过到了80年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转变,林帅的照片和介绍又重新回到各类材料中。在此过程中,4位军界的元勋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位是陈云副主席。1983年,《辽沈决战》一书请陈云给封面题字。他作为东北解放战争的亲历者,十分熟悉那段历史,但看了书稿之后又提了几点意见,主要是围绕林帅这个人。陈云对编者讲:不要刻意去回避一些东西,因为有些人是绕不开的。不能因为他建国后犯了错误,就否定军事上的成绩。他在东北战场上的功劳,还是应该得到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陈云讲的话,仅仅是涉及到一次战略决战中的表现,但在那个年代能够对“101”这个人进行正面的评价,已经是相当不易了,可以说陈云开了先河。此后党内军内的高级干部提到林总,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避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位是黄克诚大将,黄克诚在1984年审阅《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书稿时,发现里面有一个章节是介绍林帅的。不过跟书中其他人物详细的史料相比,林帅这一页非常突兀:因为整页纸上只有一张黑白照片,下面写了他在几个战争时期的职务,多了一句话都没有。黄克诚皱起眉头,找来编纂人员进行了一番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是功,过是过。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对下一代负责。现在不提他,不是记录历史的正确态度,评价林要一分为二,功过分明。请拿回去修改!”黄克诚的意见非常有代表性,后来“功过分明”逐渐成了主流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位是杨尚昆。80年代后期,动用大量解放军指战员拍摄的鸿篇巨制《大决战》电影,辽沈战役是打头的一篇。编导人员非常为难,同样是涉及到了敏感人物。在拍摄初期,导演提出只拍别的干部将领,把“101”的情节给略过去。甚至连一些宣传画,也是把罗荣桓政委的形象进行格外突出,只字不提林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尚昆看了前期的工作展示后,感觉总体上很精彩,却又提出自己不满意的一点:辽沈战役,你们不拍他,请问这场仗是谁指挥的?还是要真实还原历史嘛。有了杨尚昆这句话,编导人员便没有什么好忌讳了,后来马绍信出演的“101”一角非常出彩,是《大决战》电影中的亮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位是萧克将军。他曾经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与林帅配合过,1949年平津战役胜利后,萧克被调到四野,接替刘亚楼出任野战军参谋长一职,和林总一起指挥四野大军南下。他辅佐林帅期间,对“101”的指挥造诣印象深刻。晚年萧克不避忌讳,评价“林能够听得进下属的正确意见,在军事上很有思路。过去他的战功很大,应该功过分明地去看待这个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如今,关于林帅在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绩,包括建国后他所犯的错误,已经都没有什么人回避了,可以看到比较详尽的材料,正所谓“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应该说,这主要归功于80年代思想认识上的进步。几位老革命家的影响力很大,对历史严谨负责,这是后人应该感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