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1955年评出的共和国开国上将有55位,加上后来补授的两人(王建安、李聚奎),总数达到57位。几十年来,关于开国上将们的军政生涯有不少传闻,有一些是相关史料能够明确证实的,但也有一部分荒诞不经、完全是谣传,对于功勋赫赫的将领们的名誉是一种损害。网络上有关开国上将的谣传,最出名的有3个,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下。以后在网上再看到类似这样的文章,千万不要相信,这并非历史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则谣言就很离谱:有文章讲到,陈奇涵上将在1955年授衔前,被上级领导给予了一份军衔申请单,文章说陈奇涵功劳太大、资历深,所以评衔时上级不知道给他什么军衔,就给了一张空白的表格,让他自己往上填军衔。最后陈奇涵将军高风亮节,只谦虚地写了一个“中将”。中央领导了解他的贡献巨大,最后否定了他的想法,授予陈奇涵上将军衔。该文章试图以此来表现陈奇涵将军的高尚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动人、很正能量,但是却不符合历史事实。1955年全军授衔经过了数年准备,早在1952年总干部管理部便进行了全面的干部定级,以此为基础确定了高级将领的军衔参考依据,最后再适当结合资历、山头以及现任职务等各种因素,形成最后的上将名单。根本就不存在让将领自己在空白表上填军衔的可能性,全军授衔是如此严肃的事情,被描述成小孩过家家一般的场景。再说比陈奇涵资历高的上将,还是有不少的,难道大家都自己填军衔?写这类文章的人很不负责任,而相关主题的文章在网上大量传播,是没有任何益处的。陈奇涵将军本就是正兵团级上将,他的军衔是实打实的,背后并没有如此荒诞不经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则谣言:1952年宋时轮将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中央对他在长津湖战役当中的指挥表现以及战损情况非常不满,回国后将他降职使用。文章说中央把他调离一线部队,出任总高级步校校长,降级以示惩罚。对长津湖战役的过程和战果,一直以来网上众说纷纭。宋时轮作为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指挥了这场战役,是东线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但是根据正史记载以及中央相关电报、文件,从来没有组织上对宋时轮将军的批评或处理意见。说宋时轮因此被调离一线部队、降职当校长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一部分作者根据个人感情和喜好进行的臆想,或者是博人眼球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总高级步校校长一职,并不比1955年的大部分开国上将职务低,只不过这个“校长”职务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让人误以为级别不是很高。宋时轮任职之前,中央计划中的步校校长是陈赓、副校长是杨勇,这两人是什么军衔、什么水平?一目了然。因此不要人云亦云,宋时轮并没被降职。在抗美援朝之后,宋时轮确实没再带过一线部队,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中央对他不满,当校长更不是什么惩罚,这是对将军名誉的一种污蔑。而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不利的后勤条件下。尤其第二次战役时,我军入朝时间还不是很久、冬装准备不足,这并非一线军事主官该完全负责的事情,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宋时轮,这种观点不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则谣言。由于1956年,王建安才被单独补授上将军衔,因此有文章指出,是伟人对王建安军事生涯当中的为人处事方式感到不满,认为他做人太骄傲,所以提出只给王建安授中将军衔,压一压他的心性。但是总干部管理部经过协调,拖了一年之后,待风头过了再单独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这种论调严重不负责任,更加缺乏史实。王建安将军在1954年突发脑溢血一度生命垂危,55年9月全军授衔时还在医院静养,所以才没有第一时间为他授衔,待他身体康复之后专门补授了上将军衔。主席是要审核名单,但不会专门打压一位将领,更不会单独写下负面的评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建安在三野时期,就已经是第7兵团司令员。之前的济南战役中,王建安也是华野重要指挥员之一,整个军事生涯立有赫赫战功。而攻打济南,他和许世友的搭配是主席钦点的,为此伟人还专门找王建安(山东兵团副司令)谈过话,说明对他极为器重。实在不知道主席要给他降一级军衔的出处在哪里?王建安性子直,可能是比较容易得罪人,但军中比他脾气爆的还大有人在。这类文章是谣言无疑,对王建安将军的名声是极大的损坏。由于如今的互联网非常发达,很多文章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发文的目的也不同,往往一篇文章成为互联网爆文,就有不少人以讹传讹、不断洗稿,导致谣言越传越多、越传越离谱。尤其是一些有关军事历史类的文章,需要读者们仔细甄别,认真思考勿信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