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咱们国家的四大节日之一,每年都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庆祝,但是对应的公历日期每年都不一样。夏至呢,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个节气,每年公历的6月20号到22号这几天交接,不过农历的时间就不固定了。

因为咱们用的农历和公历不一样,有时候会有闰月出现,这样一来,端午节和夏至的顺序就会颠倒。有时候端午节先来,夏至后来,古人叫这种情况“夏至端午后”;还有时候夏至先来,端午节后来,古人叫“夏至端午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一现象,民间流传着一些农谚,其中较为广泛传播的一句是:“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从字面上理解,若夏至时间位于端午节之前,则预示着当年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可能面临灾年。相反,若夏至时间在端午节之后,则预示着农作物将迎来丰收,种植户们将有幸改善生活,享受酒肉佳肴。

具体而言,“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这一说法的含义是,若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出现,则预示着当年收成将不理想,农作物可能因自然灾害而大幅减产,过去甚至可能引发饥荒。

众所周知,古代农业种植条件有限,缺乏便捷的灌溉设施,农民们主要依赖自然降水来滋养作物。夏至节气的来临代表着酷暑炎热的临近,此时若降水不足,土壤水分蒸发将迅速,农作物无法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若夏至在端午节之前,那么端午节期间的天气也可能异常炎热,甚至出现干旱。这对于夏播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而言极为不利,可能在生长初期就无法正常发育,更别提后续的高产了。因此,古人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得出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这一说法,其含义在于,当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后出现时,农民们可能会因丰收而享受到较为优越的生活水平,从而有能力购买和享用酒肉。

在过去,许多家庭仅在春节期间才能品尝到肉类。此外,夏至在端午节之后的到来意味着夏季高温天气将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例如小麦成熟期、水稻分蘖期等)之后降临,既不会影响农作物的收获,也不会妨碍其生长。

同时,夏至时节之后的雨水充沛,不仅满足了夏季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还有助于土壤中(包括底肥)养分的分解与释放,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大有裨益,为提升产量和质量奠定了基础。因此,“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这一说法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夏至端午后还是夏至端午前?

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10日,夏至节气则是6月21日。因为夏至在端午之后,所以按照老话来说,今年是“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年份。这意味着今年很可能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庄稼能有个好收成

再来看看去年(2023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端午节是6月22日,俩日子就差一天。因为夏至在端午前头,所以去年就应了那句“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果不其然,去年河南有些地方的小麦快熟的时候下了场大雨,导致收成和品质都不太好,有的地方小麦都发芽发霉了,几乎没收成,正应了“灾年”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一角度来看,古老的农谚“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至今仍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依照此观点,我们是否应该期待今年“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的预言成真呢?若庄稼丰收,收益增加,无疑将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农谚仅仅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域限制和古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对于具体的天气状况,我们仍需参考气象预报。尽管如此,仍有专家认为,农谚流传至今,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希望这些农谚能够应验,那么预示着今年夏至在端午之后将迎来一个丰收之年,农民就能有个好收益,从而改善生活水平。对此观点,您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