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每一个人都凭良心,天天都是好日子。

「曾仕强每日箴言」

古籍《礼记·昏礼》上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其中,纳征就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彩礼”。但是古代的“彩礼”更多是礼节性上的意义。

而现在彩礼被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含义,甚至成为沉重的负担,失去了本意。

所以,我们今天就聊聊传统婚俗,看看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01.订立婚约利于互动考验

一般来讲,中国人结婚之前会订婚。我们想一想,以前为什么先订婚

一方面,男女在婚约之下,可以持续地进行正常交往。两人进出彼此家门也会比较方便,可以多方面了解对方情况。

另一方面,两个家庭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多多往来。同时,双方为了表示诚意,还会交换信物,以作凭证。

互动是最实际的考验。双方家庭和个人经过一个阶段的互动,认为方方面面都确实般配,再来商量日期予以完婚。

这个过程可以是三五年,也可以是三五个月,一切合理就好。

如果认为真不合适,双方解除婚约就好了。订婚以后解约,好过结婚以后离婚。

解约总是比较容易的,起码伤害比较小。可惜的是,现在订婚大都变成了一种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相互尊重协商婚礼事宜

在结婚之前,男方最好请个正式的媒人,到女方家里去提亲。这不但表示一种尊重,也便于双方的沟通。

因为有一些话,两家不方便直接讲,可是不讲又无法确定安排,所以透过提亲的人来讲比较稳妥。

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婚礼的时间、地点、程序、礼物等问题,双方家庭要认真交换意见,否则容易在典礼上当场出洋相。

任何事情都要有主有伴,其中一个主导,另外一个配合。两家各有主张,势必乱成一团。

在中国社会里,婚事基本上还是以男方家庭为主,但要充分尊重女方意见。

其实,只要门庭相当,普遍都会认同这种观念。

往往就是男方财大气粗,或是女方势大望高,才会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可见门当户对十分重要。

我们要特别小心,“亲家”也会成“冤家”,而结婚典礼很容易成为导火索。

如果两家人第一次在一起就意见不和,越看越不顺眼,回去骂来骂去,愈演愈烈就变成冤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黄道吉日并非迷信

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选黄道吉日。这并不是迷信,而在于提醒我们要慎重。

其实黄道吉日很容易找:站在双方的立场来考虑,哪一天两家都说好,都觉得很适合,那就是黄道吉日;

站在亲友的方面来考虑,不冷不热又是个休息日,大家都方便来祝贺,那就是黄道吉日。

国庆日、劳动节等,不仅有纪念意义,以后还容易记,不也很不错吗?

非要去看个日子,结果两家意见不一致,还没等举行婚礼,双方就吵得不可开交,这样的日子算是吉日吗?

只要每一个人都凭良心,天天都是好日子。我们对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主角并非新人而是父母

谁都不否认,新郎新娘是结婚的当事人。但是婚礼以谁为主,却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认为结婚是个人的事情,自己是婚礼的主角,父母是被请来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美国,到法庭里面去参观,遇到有个爸爸告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结婚竟然没有请他。

法官问儿子:“你结婚为什么不请你爸爸呢?”

儿子回答:“我结婚只请了几个朋友,”他跟我很久没有来往了,跟我都很陌生,跟我的朋友更无话可讲,我请他干什么呢?”

结果法官反而判爸爸败诉。在场的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他们就问我:“这种事情,在你们中国怎么解决?”

我说“中国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他们很不相信。

想想看,中国人结婚的时候,门口都是挂着比如“张王两府联姻”的字样。

婚礼的主角也绝不是新郎新娘,而是两家的父母。

父母利用婚礼的机会,把自己与自己家庭有关系的人统统请来,郑重地拜托来宾:

这是我们的儿子儿媳,他们今天终于长大成人了,恳请大家以后多多栽培和照顾......

坦白讲,很多来宾,新郎新娘不一定认识,不认识才好,趁这个机会大家都知道你们是一家人,不是更方便吗?

中国的家庭相当于无限公司,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替子女着想;西方的家庭相当于有限公司,只要子女长大,就各奔前程了。

都负责没有错,但期限和条件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我们从中国传统婚俗中可以看出,里面其实包含着太多关于爱的东西:

两家对婚事的重视负责,父母对子女的着想,两对儿新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千万别在形式上搞得过于铺张浪费、夸张浮华,既要十分用心,也要将心比心,这样才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