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4月22日,在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的一块“博士田”里,10余名村民正按照宽20厘米、退窝18厘米的等行模式,对12个获得四川省“稻香杯”的水稻品种进行展示。不远处的另一块“博士田”里,14个水稻新品种在此选育移栽。预计8月中旬,该镇将对这些水稻进行测产,筛选聚合高产、抗病、优质等优良性状的水稻“三好生”进行推广。

这是富顺县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落实,全力打造“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单产屡创新高、连续18年实现丰收……近年来,富顺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牢抓实粮食生产,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向扩种要粮,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2023年,富顺县全年粮食播面133.3万亩、粮食总产量56.1万吨。

当前,随着四川省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富顺县乘势而上,在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的道路上蹄疾步稳、策马扬鞭。

育良种施良技 种出“天府好粮”

蓝天白云下,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古佛镇凤仪村田成方、埂取直、渠相连、路相通,连片的水稻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产业园属富顺县现代农业规划的富东优质粮食生产区,以稻粮产业为主导,横亘代寺、童寺、古佛等多个乡镇。该园区大力推广的旱地粮经复合种植“2+2+1”模式,即“春大豆+高粱+夏大豆+再生高粱+冬季蔬菜”,每亩年均总收入10050元,真正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

“园区常年种植水稻20余万亩、高粱10余万亩,年粮食产量20万吨以上。”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已规划建设“三核三区一中心”,即代寺优质稻粱核心区、童寺古佛双再生核心区、童寺“高粱+再生高粱”核心区,童寺代寺米业加工区、万寿长滩酒业集中区、青山岭龙贯山森林旅游和康养区,富顺县现代物流综合配送中心;已建成30万亩优质“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建成5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

良田更要粮用。富顺县在该园区大力推行“中稻+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田埂大豆高粱(玉米)”模式,亩产中稻650至700公斤、再生稻300至350公斤、稻田鱼150至200公斤、田埂大豆高粱(玉米)30至50公斤,总产值5000元以上,实现“吨粮田五千元”。

与此同时,良种、良技、良法也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田坎。近年来,童寺镇联合自贡市农科院积极选育杂交水稻新优品种,依托童寺基地“再生稻天然考场”,对各类育种材料和苗头新品种的双季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稻米品质进行全面鉴定。同时,加强育种攻关,通过水稻杂交改良和组合测配工作,选育出品质好、抗性强、双季高产稳产的水稻新品种。

水稻丰产与品种优良密不可分。“比如这里面就有一款‘稻香杯’获奖品种宜香优2115,它的特点是产量高,比一般水稻亩产量多二三十斤,而且再生能力强、抗逆性好,口感也很好。”在4月22日童寺镇举行的水稻“三好生”评比上,童寺镇农业中心主任何安静介绍,去年,该镇也开展了这样的品种展示,今年从中选择效果很好的几个品种进行大规模移栽扩种。“这样的示范田,目前全镇有2.5万亩。”何安静表示。

今年是老寨村“博士田”试种的第4个年头,经过多年试种,已是硕果累累。“根据去年的数据,预计今年这里面有三四个品种单季亩产量能达到720公斤,加上再生稻,总的亩产量能突破1100公斤。”田间技术专家、四川轻化工大学博士魏丕伟说。

放眼富顺沃野田畴,“再生稻之乡”的美好故事正在续写。

融智慧强科技 打造现代农业

富顺县再生稻蓄留面积约占全省再生稻面积的十分之一,产量约占全省再生稻产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国再生稻总产量第一个上5000万公斤的县份。这一系列成效,离不开勤劳的富顺人不断探索、研究、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实践。

走进位于代寺镇李子村的智慧育秧中心,俨然一个高科技的智能“温室”。从调光到控温,从播种到喷淋,从空间到地面,都是智能控制。

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水稻育苗可以缩短10天,一个种植季就能育苗两次,达到700亩左右,比传统育苗效率提高一倍。”智慧育秧中心技术员介绍,这个占地约2亩的智慧育秧中心可进行水稻、高粱、玉米及蔬菜的智慧育秧,一次性育苗300多亩,全年可培育各类粮食作物秧苗100万盘。相比传统的育秧技术,能达到周期缩短、病虫害大幅减少、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效果。

播种后,代寺镇也有一张高科技的“网”。位于丰光村的稻粱大数据中心,依靠卫星遥感和物联设备,可实时掌握中稻、再生稻的生长情况,进行虫情、土壤墒情、占用耕地违建监测。

离育秧中心不远有一处平整、空旷的地方,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京东农场再生稻合作基地。

这是川南首个京东智慧农场,集“生产、科技、销售、品牌”于一体。“这个面积300亩的基地,安装了70台物联网设备,对再生稻空间环境等进行精准监测,以实现‘餐桌溯源’。”京东集团西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线上主要进行再生稻的电商策划、农产品上行服务。去年,富顺再生稻系列米产品已在平台一站式售卖,并创下每公斤价格近40元的纪录。线下则是依托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场基地,构建“农户+基地+品牌营销”联动创收模式,目前正在研究再生稻米粉的精深加工,用以进一步补链。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是富顺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招”。该县坚持科创赋能,建成川南首个稻粱大数据中心。同时,持续深化与隆平高科公司、四川省酿酒专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产研合作,建成“一院四中心”,即专家大院和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训中心,组建农科专家技术顾问团实地提供技术服务,精选推广晶两优534、宜香优2115等优质品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用科技擦亮“富顺,再生稻之乡”的金字招牌,也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富顺实践。

兴产业增颜值 建设和美乡村

初夏的清晨,富顺县狮市镇罗寺村远山含黛,近水碧幽,绿意盎然的柑橘果园、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精气神饱满的村民,一步一景皆述说着罗寺村和美乡村建设的新故事。

“和美乡村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罗寺村党支部书记聂真华说,自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以来,该村大力推广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的“乡情小院”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何谓“乡情小院”?就是按照“地域相近、居住相邻、群众自愿”原则,将相对集中的10至30户划为一个个小院落,同步吸纳周边散居独户。每个“乡情小院”设置1名院长、2至4名委员,负责院落的日常管理,并集中开展民情收集、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积分评比等各类活动。

“乡情小院”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有了这个小院,34户人家就成了一家人,有事商量着干,有钱也一起赚。”村民陈才英说,小院与镇上的雨伞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上门回收产品等服务,让小院村民“足不出户”就实现增收。

“既要有‘颜值’也要有‘产值’,我们需要开拓出一条能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的新路。”聂真华介绍,该村以村集体经济示范带动柑橘产业,目前已培育村集体经济果园340亩、大棚柑橘15亩,带动全村种植柑橘2000亩,打造出以柑橘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近几年,该村连续实现包括劳务输出、土地流转和发展柑橘、榨菜产业等在内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

风清气正、安居乐业,这是如今“和美罗寺”的模样,也是富顺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富顺县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分类、分步推进,研究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版、标准版、精品版建设标准》,明确2024至2027分4年梯次升级打造基础版村191个、标准版村120个、精品版村50个,科学有序建设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

如何激发村民共建共享和美乡村的动力?对此,富顺县抓住农村“大散居、小聚居”居住形态和熟人社会特点,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建设“乡情小院”的治理模式。

通过建设“乡情小院”,广泛构建起“镇、村、组、院”四级治理体系,并在人员选拔、运行管理、工作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同时,推动县级部门重心下沉,梳理形成服务小院清单47项,通过“部门上菜、群众选菜”的方式,推动实现群众需求与部门服务精准对接。

有颜值、有产值,富顺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再生稻之乡”景更美、稻更香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周嘉、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