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20”原本是个浪漫的日子,大家习惯用来表白爱意。但今年的520,却让好多家庭像被雷劈了一样,心碎了一地。

在江西贵溪的一个小学,一个中年女子突然发疯,拿刀砍向了孩子们,结果两个孩子没了,还有十个孩子受了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还不是5.20这天唯一报道的悲剧。

到了晚上,湖南郴州一个公园又发生了一起凶案,一下子三条人命就没了,还有两个人受伤。

第二天,当地警方发布通报称,35岁的犯罪嫌疑人黄某朋已被抓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无差别杀人着实让人胆怯。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咱们打开新闻报道就可以看到,评论区里全是骂这些凶手的,说要严惩不贷。可说实话,这些凶手自己心里也清楚,干这事肯定得被枪毙。

曾经,网上有一个很酷的说法是:“我们不想关心杀人犯的故事,我们只想看见他被判死刑。”

这句话说的没错。

无论何种原因,杀人犯都没有残害无辜生命的理由。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说过,“这是一场后现代意义的谋杀,没有清晰的目的,也没有确定的对象。”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报复社会是一种“弱者复仇”的行为:当弱者受到极为强大的欺压,两方力量过于悬殊无力,使得被害者无法反抗、无法寻求公平的时候,报复心态就会扭曲,转而去寻找那些比自己更弱的人下手。

可见,无差别杀人,是最危险的一种公共事件。

它们不是冤有头债有主的犯罪案件,也不是尽人事听天命的飞来横祸。

却是最不可防不可控的。

一个“弱者”的冲动报复,却让更多无辜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一个杀人犯口诛笔伐是容易的,但这样做了之后,难道所有的问题就都消失了吗?

不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些案件越来越多,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那些献血献花的感人场面,难道就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无差别杀人?

我有一个想法,我猜他们可能是活得太痛苦了,想一死了之,还想着死前拉几个垫背的。

对于这种凶手,咱们光骂他们、惩罚他们,其实也没什么用,关键得找出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发生。

就像咱们要是得了病,光吃药不行,还得找出病因,才能根治。

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一旦出了事,总是想着官帽子,就藏着掖着,不想让大家知道真相。

不告诉大家真相,就像是不给病人看病,那病能好吗?

肯定不行!

更离谱的是,如果我们老百姓试图去讨论这些事的时候,总有人想限制我们说话。

什么都不能说,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悲剧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过不少这类以杀戮无故弱者为报复手段的案件,但我几乎没有看到一起案件的后续深度报道。

我想说的是,除了谴责这种卑劣的行为之外,官方最应该做的,是去调查这个作恶之人为什么要做这个恶事。

无差别杀人总是有理由的,要么就是经济陷入困顿,要么就是遭遇了其他不公平的对待,或者说精神不好。

说实话,这种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案子,公开细节真的有助于防范。当了解到这个人可能由于经济压力、心情郁闷而做出这样下下策的选择时,心理专家就得站出来,给大家分析分析,讲讲怎么克服这些心理困难,教大家如何走出阴霾。

如果作恶之人是受到了不公和冤屈,就应该把真相揭示出来,让那些伤害他们的人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多恶劣,还要追究那些制造不公正事端的人的责任。

至于精神问题,虽然情况特殊,但也不能成为伤害无辜者的借口。

我知道,这样做不可能百分百杜绝类似的事件,但肯定能减少很多。

这总比我们现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承受悲剧带来的痛苦要好得多吧?

但如果他们一直这样藏着掖着,不去反思,不去改变,还不许老百姓讲,那这种悲剧就会像噩梦一样,一直缠着咱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很有现实意义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那位非常有正义感的律师说的话对我触动很大。

当所有的人都希望尽快把罪犯绳之以法的时候,他却是希望得到一个答案,避免下一次惨剧发生:

“你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他们背后到底发生什么事情,难道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把他们都杀了,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了解“恶”,才是让“无差别报复社会事件”消失的第一步。

毕竟,那些罪犯在杀人之前,都是他人眼中的“普通人”。

谁又能说得准,我们身边永远没有这样的人?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杀人偿命”的社会,更需要一个犯罪率低的社会。

警察的装备再先进,也无法阻止突如其来的谋杀,不是吗?

与其如此,不如考虑如何改善一个充满仇恨、没有尊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