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仁宗朱高炽继承皇位后,尽管仅统治了十个月便驾崩,但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成功解决了许多永乐年间甚至洪武年间的遗留问题。

朱高炽解决了哪些问题,让明朝的统治更加稳固、给儿子朱瞻基留下了一个相当稳定的政治局面,甚至对后世的皇帝产生了福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君臣矛盾

自明朝建国以来,君王们从朱元璋开始,经过建文帝朱允炆,再到朱棣,都对朝廷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大臣们的生活异常艰难。

朱元璋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人,对贪官污吏极为厌恶,他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惩治措施,洪武四大案是最为著名的例证,竟然导致近十万人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朝初建之际,为了巩固皇权,皇帝屡次采取诛杀功臣的措施,然而朱元璋之举更是公然大肆处死功臣,甚至牵连其家族,这使得朝臣们感到极为惶恐。

朝廷原本有可能在将皇位传给备受推崇的太子朱标后,早日迎来更为宽松和谐的局面,然而遗憾的是,朱标壮年早逝,朱元璋只能将期望寄托在孙子朱允炆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深谙祖父之道,登基后即刻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着重进行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削弱封建诸侯的势力,二是整肃士人阶层,而且每一项改革都触及了社会的命脉。

朱允炆匆促而急躁地削弱了藩王的权力,令明朝诸多藩王难以承受,最终引发了朱棣的靖难之乱。此举不仅招致了世家大族的不满,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朝的结局是皇帝被造反推翻,随后朱棣登基废除朱允炆的新法,让士人阶层得以喘息,尽管他们庆幸得过早。

朱棣作为最像朱元璋的儿子之一,虽然在对待官员的态度上没有朱元璋那样苛刻霸道,但同样严格要求,官员们在他的领导下依然难以获得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登基后,他面临着日益尖锐的官员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而他自己的性格并不强硬,因此解决君臣之间的分歧变得尤为重要。

朱高炽开始整顿混乱局面,以挽回大臣们的信任。他首先决定通过解决重大问题来展现决心,于是宽恕并释放了许多建文朝的高级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登基后对建文朝进行了彻底清洗,不服从他的建文臣子几乎全被处罚关押,而朱高炽释放他们则显示了新皇的宽容大度。

朱高炽接着处理了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案件,采取株连的手段有效应对了大臣结党营私的问题,然而却衍生出了新的难题——冤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洪武和永乐年间,人们绝对不敢触及皇帝的敏感神经,但在朱高炽的统治下,这些冤狱却成为了更为巧妙利用的手段。因此,他通过平反冤案再次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朱高炽通过这两个举措展示了皇帝施行仁政的态度和决心,因此接下来解决其他问题将更为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朝廷无可用之才

官员的严苛待遇在前几朝带来的灾难不仅表现为君臣之间的矛盾加剧,还带来了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即朝廷缺乏可用之才。

朱元璋大开杀戒后,朝廷上形势危机四伏,每个官员都为自己的职位担心不已,害怕一不小心触犯朱元璋而遭到严厉制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投身朝廷做官。毕竟,官职带来的权力是短暂的,而保全生命才是最关键的。没有人会愚蠢到自愿将自己置身于皇帝的刀尖之下。

这样一来,朝廷便面临了人才短缺的局面,直到急需人才时才意识到这一问题,然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却十分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在永乐朝,这一局面有所缓解,但朱棣并不以友善著称,因而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于是,责任便转嫁到了朱高炽身上。

朱高炽的智慧显而易见,他意识到朝廷无法有效利用人才的根源在于君臣之间的严重矛盾。因此,他采取了缓解君臣矛盾的措施,从而有效缓解了用人之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还明白,忠臣们最欣赏的皇帝是那些能倾听大臣意见的皇帝。宋仁宗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因为倾听士人阶层的建议而享有良好的声誉。

然而,经过多年监国,朱高炽毕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已经不可能无条件地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因此,他决定采取一种姿态虚心地接受忠告,以向大臣们展示他作为皇帝的诚意。

通过这样的方式,士人阶层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国事,为实现自身抱负作出更大的贡献,进而为国家增加了更多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内阁官小权大

朱高炽还需面对另一个问题,即内阁成员的官位虽不高,却拥有相当的权力,除了君臣关系上的疑虑外。

这实际上是洪武朝的一个遗留问题,朱元璋经历了“胡惟庸案”后,深感丞相权力分散已久的问题,因此巧妙地借此机会取消了丞相职位,并设立了内阁来行使丞相的职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阁成员和其他官员都对这种情况感到无奈,因为官位较低的人不敢得罪地位更高的人,而地位更高的人也不情愿被下属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