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洁 实习生严如月 佛山、成都报道家在佛山的李芸发现,她此前预约的自习室已经找不到预约界面,换句话说,这个自习室“跑路”了。

“应该说并不意外吧。”李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个品牌自习室之前就“爆雷”,后来在佛山的两家改了名称继续营业,但人流量和此前相比,差了一半以上,“以前5、6月份之后,考研、考公人员会把自习室给占满了,不提前三天根本约不到,不过去年即使是暑假也可以随时预约。”

不仅仅是李芸所在的佛山,现在很多地方的自习室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温。开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周边的叮叮自习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的自习室最大的店有约100个座位,年底考研最热的时候“一位难求”。“不过,2023年和身边人交流下来,感觉生意都不好做,尤其考研人数下降确实会影响自习室,导致客流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不仅仅是自习室,随着考研热的降温,考研产业链整体呈现收缩的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一家中大型、专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考研机构大幅下调了相关课程的价格。“今年我们的课程费用是999元,约是以前的1/3到1/4。”该考研机构相关人员表示,“因为我们把价格降低了,今年报课人数和去年比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我知道很多同行的报课人数,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

培训课程降价

尽管距离2025年考研初试的时间还有半年左右,但是很多学子早已经开始了考研准备。

“我准备考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复习。”程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目前复习的重点是数学和英语,专业课计划从7月开始背诵,政治计划从8月份开始学习。

王宁的考研准备时间更早,在今年1月份就开始进行,前期主要是阅读参考书,构建整体的复习框架,到暑假再开始具体的学习。

程成和王宁都计划报名考研培训班,而他们观察到,今年的考研培训班普遍降价了。

“我想报考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因为是跨考,所以我购买了线上机构课程进行带学,加上一些资料的购买,预计总花费在3000~5000元。”王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选择了一家今年降价幅度较高的机构,“现在考研机构太多,不少专业的考研人数在下降。”

程成计划在考研上花费约一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资料购买和专业课老师的辅导费。“考研课程的费用确实在下降,因为考研人数下降,生源减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家中大型的考研机构,以及小型的单人考研“作坊”,发现确实出现了培训热度下降的情况,其中有机构选择降价竞争。

以一家做新闻传播的中大型考研机构为例,其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覆盖将近100个学校,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小班课。这家机构大幅下调了2025年考研培训班的价格,其中公共课甚至不足千元,目前他们培训班的人数在400人左右。

“现在很多人没有那么多收入去支撑这个课程费用。另外新闻传播前几年比较热门,因为门槛低、就业不错,但是2025届的情况相对弱一点。我觉得今年中文和法学的报考人数增加了。”这家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最多的时候,有超过1000人报名。

不仅仅是相对大型的机构面临报考人数“缩水”,单人考研培训的小作坊,日子也不算好过。

一位主要辅导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士(她是该学院的毕业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她自己一个人在做考研辅导,今年大约带了10个学生,比去年减少了3、4人。

“和大型机构相比,我有价格优势,因为是直系毕业生辅导,没有机构赚差价。其次,课时比较长,专门做一个院校,针对性也很强。另外在售后上,如果课程质量不满意的话,可以提出退款。”这位人士表示,她所就读的专业非常热门,加上单人针对性辅导的优势,考研降温对她的生意影响不算大。

上述中大型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整体来看,目前考研培训班的日子都不算好过,很多机构报考人数削减,有的机构甚至关门,也有机构转型。

“我原本还找了另一个专门面向西南地区院校的新闻传播辅导机构,结果一问,他们从今年年初就宣布不做辅导课程了,现在转向了做留学方面的业务。这家机构最多的时候,有大概200人报考相关考研辅导课程,但是去年他们的人数锐减到只有几十个了。”上述工作人员称。

考研产业链收缩之后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38万,相比2023年的474万,下降了36万人,但仍然处于高峰。而且部分院校和专业考研仍然非常热门,一些名牌大学金融、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报录比仍然在15:1以上,因此报培训班仍然是很多考研学子的必选项。

和这个相比,是否去自习室自习,就成为一个可选项。这也使得自习室这一曾经大热的行业,遭遇明显客流下滑。

经常去自习室的李芸对此深有感触。“我曾经花费2000元办了一张自习室的卡,发现即使是疫情期间,在自习室开的时候,也几乎是满员的。但到了2023年,自习室的人数一下子就下来了。”

一家位于成都的社区自习室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她所在的自习室已经开了5年多,可以容纳超过50个人。最热的时候是考研之前、国考省考前,基本接近坐满的状态。

不过,随着2023年考研热降温,这位工作人员也发现他们自习室的客流量有一定程度减少。“考研人数减少会对我们造成一定影响,因为这本来也是我们的客户群体。除此之外,这一两年经济形势一般,之前有人看闲书或者办公,也想挑一下环境,不少人就会来自习室,这两年这类人群就感觉没有那么多了。”

“考研的人虽然减少,但是考公增加的人数,又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那部分缺失的客流量。”上述叮叮自习的工作人员表示,“我认为考研人数是不会持续下降的,不管是为了过渡一下还是提升自己,还是会有很多人考研的。”

事实上,尽管研究生在持续扩招,但从人口的比重来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仍然不高,这使得读研仍然具备一定“性价比”。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202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在校生人数为3653613人,招生数为1242479人;普通本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9656436人,招生数为4679358人;职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6937739人,招生数为5466063人。

从人口占比来看,2022年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仍然不足1%(按照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计算,抽样比为1.02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2025年考研的学子,发现他们对于研究生学历会进行理性的评估,不止一位考研的学子表示,研究生学历可以“提升就业下限”,因此他们愿意为考研投入时间和金钱。

但是,也有不止一位同学表示,如果这次考研不成功,是否会考研“二战”,他们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去选择。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还是尽可能地冲刺高层次的学校,但是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如果家庭支持,加上自己离考研成功的距离很小,我会选择继续考研。如果家里不支持,考研成功的概率很渺茫,我就不会选择‘二战’。”程成表示。

王宁则表示,如果一次考研不成功,他会选择先工作,之后再看看是否还会考研。“考研基数大的部分还是双非的同学,很多同学只是需要一个研究生学历,还有一部分同学想再读几年书,晚一点进社会。我觉得研究生更像是中国学生的gap year(间隔年),因为本科期间大多数时间是迷茫的,通过读研一方面提高了自身就业的下限,另一方面也可以摸索一下自己以后要什么。”

根据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发布的《量化考研 考研年度报告》,“考研热”现象正在实现理性回归。在接下来的几年,考研的报名人数很可能在现有的大基数基础上,持续出现10%左右的上下波动,很难再出现连续高增长的趋势,也不会出现连续的大规模下降。

(应采访者要求,李芸、程成、王宁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