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随着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届会议)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一声清脆的落槌,具有历史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框架》)正式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封面。中科院供中新网图

《框架》设定了2030年内要实现的23个具体行动目标,和2050年内要实现的4个长期目标。但如何监测这些目标是否落实,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等关键议题,还没有达成全球共识。这些问题留给将于2024年10月21日-11月1日在哥伦比亚召开的COP16讨论。

作为COP15的主席国,2021年和2022年,中国国内生物多样性关注度达到高潮。“虽然COP16在国内的关注度可能会不及COP15,但对全人类而言,COP16的意义不输COP15。”长期跟踪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徐嘉忆称,因为COP15提出了目标,而COP16是讨论如何落实这些目标。

每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它由联合国环境署提议,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已提交计划的国家不足10个

COP16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无疑是《框架》制定的4个长期目标和23个具体行动目标,是否转化为各缔约方的国家行动。

COP15的决议提出,各国根据《框架》的长期目标和具体行动目标修订或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并在COP16之前提交。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执行机制之一,也是各缔约方履约的义务。

据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观察,目前全球提交的国家还不超过10个,甚至连主席国哥伦比亚都还未提交。一些国家正在制定中,还有的国家已经做出了时间表,但也有一些国家没信心。“有多少国家能够按时完成,还是个问号。”

中国已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下称《行动计划》),部署了4个优先领域的27个优先行动。

COP15制定的《框架》中最核心的具体行动目标之一是“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全球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这些受保护的面积既包括自然保护地(PA),也包括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

OECM是指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地理定义区域,对其的治理和管理可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积极、持续的长期成果,并取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以及在适用的情况下实现文化、精神、社会经济价值和其他本地相关价值。

以中国为例,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范围18%。基于人口数量以及经济发展等原因,未来开展大面积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难度较大,而这些空间上的缺失需要其他保护措施进行补充,这就体现了OECM的意义。

彭奎介绍,一直以来,缺乏一致认可的清晰认定程序、评估标准和管理运行机制等给OECM的发展带来了困难,限制了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力。目前只有十余个缔约方上报了OECM数据,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各国来完善符合自身的评估认证机制,并实施有效的管理。预计“30·30目标”和OECM的管理运行体系、认证和激励机制等相关内容,也将是COP16讨论非国家主体参与的焦点议题。

监测制度和资金分歧

2010年COP10通过的“爱知目标”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周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然而2019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在全球层面,“爱知目标”提出的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只有6个部分实现。

“爱知目标”进展远低于预期,教训之一是缺乏监测并评估各地政府执行目标的情况。为此,在COP15上,各缔约方同意建立监测制度,以确保《框架》中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能得到落实。

徐嘉忆介绍,由于COP15会期时间有限,各国没来得及就监测制度的内容达成共识。因此,在COP16上,监测制度将成为各国谈判的又一重要关键词。

与监测制度息息相关的是资源动员,其中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资金和技术支持存在分歧。彭奎介绍,部分发展中国家缺乏生物多样性信息监测的基础设备、能力和资金等,需要发达国家给予支持;但由于生物多样性信息往往涉及一些国家敏感信息,如地理数据、资源禀赋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又不同意引入外部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监测信息进行核查,导致发达国家认为信息不透明,而不愿意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钱是大家永远都会关注的问题。”徐嘉忆称,在COP16上,各方分歧如何妥协,能拿出多少资金、花在什么地方,都将是热点。

在2021年中国昆明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中国宣布首次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在2024年4月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目前已就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合作事项基本达成一致,并力争在COP16之前实现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的第一批项目落地。(完)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