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担架兵运送伤兵时,发现阵地上的干部全都牺牲了,战士们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时年25岁的王德明参加解放军,团长见其年轻力壮,鼓励他多立战功。王德明也不负期望,常与战友们迎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在最前面。

王德明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决定性大型战役,也参加过上海战役等局部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也受了不少伤。

其中,王德明最严重的伤就是头部留存的弹片了,由于弹片位置凶险,医生不敢贸然取出,最佳方案就是“带弹生存”。王德明也因此落下了神经性头疼的毛病。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将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高瞻远瞩,做出了“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伟大决策。

王德明听到之后热血沸腾,此刻他顾不得养病,从床上起来跑到团部请示要去朝鲜战场。

“什么!?不行,绝对不行!组织上早就有了指示,考虑你的病情,坚决不让你上战场!”团长直接拒绝道。

“团长,你看这样行不,我不上前线,在后方给战士们烧火做饭。”王德明捂着头,笑着说道。

团长见王德明态度坚决,也担心刺激他头痛发作,便说道:“好,我给你请示一下吧。”

一连几天,王德明都在团部等着,三番四次打请示,终于等到了上级同意他上前线担架兵的批复。

对于王德明来说,只要能上前线,让他干啥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1月,王德明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当时我军建设并不完善,在战场遇到紧急情况,不管什么兵种都要向前冲。说来也怪,只要上了战场,王德明的头疼就好了。

第二次战役中,王德明所在部队负责执行狙击任务。联合国军穿着棉衣,拿着重武器,我军战士穿着单衣,拿着解放战争时缴获的武器,战斗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王德明抬着担架,在枪林弹雨间穿梭。“老王,快!这里需要担架!”“老王,这里也需要!快!”伤兵多,王德明忙得脚不沾地……

随着战斗越来越激烈,前线兵源不足,许多担架兵也上了战场。最后,整个战场上只剩王德明一副担架了。

在这场战斗中,王德明先后29次冲入战场,运输伤兵二十余人,运送弹药三十余箱,为战斗胜利立了大功。

但说起王德明最光荣的事迹,就不得不提他在第四次战役中指挥连队15人的一次战斗。讲到这里不免让人疑惑,一个担架兵怎么成了“连长”呢?

那是一场发生在汉滩江南岸的战斗,联合国军切断了我军补给,连续炸毁了数座桥梁,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瓮中捉鳖”,困死志愿军。

形成包围圈之后,联合国军又出动战斗机,对汉滩江南岸志愿军阵地进行毁灭式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王德明穿梭在战壕中运送伤兵,可奈何敌人火力实在太猛,伤兵根本送不上去。

见此,王德明与战友们先后数次跳进冰冷刺骨的汉滩江运送伤兵,及时挽救了18位战友的生命。

一次,王德明送伤兵回来,发现连队出现了混乱,十几名志愿军战士像无头苍蝇似地乱打一通。这是战场大忌,王德明顾不上在河水中被冻僵的双腿,赶紧上前了解情况。

“连长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整个连队就剩我们15人了。”一名小战士慌张地说。

王德明心中一沉,敌人眼看就要冲上来,如果这时乱了阵脚,延误战机不说,15名战士也性命难保!

王德明略一思索,放下担架,站在弹药箱上喊道:“同志们,不要慌!我是党员,是老兵,现在大家都听我指挥!”连队一阵骚动后,15名战士自觉拿起武器排好了队。

“稍息,立正——”一声口令,战士们进入作战状态。随后,王德明开始部署作战任务,10名战士正面应迎敌,5名战士从侧翼用机枪辅助。

不一会儿,一小股联合国军悄悄摸了上来。“同志们!开火!”王德明一声令下,战士们向敌人猛烈开火。由于战士们点位分散,敌人不知道阵地上有多少志愿军,只得仓皇撤退。

趁这会工夫,王德明赶紧组织战士们到前线捡弹药。自己携带的加上缴获的,每人分到了3颗手榴弹。

“省着点用,每人就这些,等敌人靠近的时候再扔!”王德明说道。

接着,联合国军再次发起进攻,按照王德明的方法,15人一起扔出手榴弹,炸得敌军狼狈而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弹尽粮绝之时,援军及时赶到。就这样,王德明指挥“全连”15人守住了阵地。在这场战斗中,王德明歼敌39人,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回国后,王德明主动放弃了部队工作,选择回家务农,于200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