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人食五谷杂粮,胃肠道的健康一直是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使医务人员必须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治模式做出革新。青大附院胃肠外科在学科带头人卢云教授的带领下,四个院区优势互补,打造了一个国内技术领先、梯队合理、特色突出的综合化团队,尤其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低位保肛技术开展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等待观察治疗

直肠癌“自行”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困扰患者的最大问题就是是否保肛以及肛门功能是否健全,但是传统的根治性手术对切缘的要求较高,尤其是一些骨盆狭窄或肥胖患者,势必会因为追求根治性而放弃肛门。近年来,随着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改进,例如“短程放疗”、“全程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方案的出现,使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临床完全缓解(cCR)的几率也日益提升。所以,一种全新的低位保肛模式应运而生,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了cCR的患者,可以选择等待观察治疗,这一类患者可以免除手术治疗,仅仅按照要求严密随访,通过权威研究,等待观察治疗的效果基本等同于根治性手术的效果。

作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专家共识》的编委,卢云教授带领胃肠外科团队成为在国内率先开展等待观察治疗的中心之一,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许多患者的肛门得以保留。

低位保肛新技术

不断打破保肛极限

终身造瘘是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患者难以接受的,所以提高保肛率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一批新的低位保肛术式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技术复杂,且对医生的熟练度要求较高,国内很多中心难以开展。卢云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学组委员,带领团队攻克了所有超低位保肛新术式,不断创新着新的低位保肛记录。

经肛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TEM和TAMIS)、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和经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ISR)这三项低位保肛术式将既往的肿瘤距肛门5cm的保肛极限提高到2cm,甚至对于分期偏早的直肠癌不受肿瘤距肛门距离的影响,这使得本中心因直肠癌挖除肛门的患者越来越少。

另外,卢云教授也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直肠癌手术(NOSES)”等高难度术式,同时,成立了专业化的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实现了国内领先的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模式。

学科带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医德标兵、国之名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学组委员、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知名医学专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胃肠外科领域的基础与临床,以胃肠道肿瘤为重点,精通各种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由于工作显著,2015年获得青岛市历史上首位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员会办公厅联合授予的“全国医德标兵”称号。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致力于胃肠道肿瘤的临床工作,开展了各种胃肠道肿瘤腹腔镜手术及综合治疗。2019年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第三位),2020年有关结直肠肿瘤治疗临床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位)。在结直肠外科人工智能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国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的直肠癌分期术前评估系统,成果发表于国际结直肠领域顶级期刊《Disease of the Colon & Rectum》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杂志《Cancer Research》(IF= 13.3 )。另外,领衔撰写制订了国内仅有的四部结直肠外科人工智能领域的指南和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