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安庆5月23日电(吕欢欢、陈若天)一束阳光穿过窗户打在桌子上,上面摆放的纸夹、珠子、绒球等原料和等待晾干的盔帽半成品,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耀眼光芒。

旁边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里,78岁的产云秋在一张小桌旁忙活着,玉珠、穗头、纸板、铁丝以及剪子、钳子等散落在桌子中间,再经过铜版纸刻版、描绘花纹、铁丝串联、挤粉、串珠子、挂绦子等十几道繁复的工序,大概需要一周时间,一个美丽的“凤冠”就会在他的手中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里,78岁的产云秋正在制作戏曲盔帽。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素有“戏曲之乡”之称,产云秋是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因为小时候就喜欢工艺美术,他便从13岁开始做学徒,如今已经做了60多年的戏曲盔头。

戏曲盔帽俗称唱戏人的“行头”,在舞台上能丰富剧中人物的“神”“型”“行”。产云秋说:“看戏的人要了解戏台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第一眼便是通过盔帽,所以马虎不得。”

然而,盔帽的制作过程十分耗时耗力,九龙冠、七凤冠、紫金冠、元帅盔、公子巾……100多种戏曲盔帽,每一样制作都要花费大功夫。

产云秋说,每当看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时,他就更加坚定要把这门手艺“守”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云秋给孩子们介绍戏曲盔帽工艺。受访者供图

学习戏曲盔帽的手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直到现在,在他休息的时候,手里总少不了一本书。几十年来,产云秋刻苦自学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园林设计、古建装饰等,他对传统盔帽的学习、制作、研究没有间断过。也正是凭着这门绝技,他被安徽省列为戏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随着戏曲文化的普及,不少年轻人也开始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之前有一个湖南师范大学的小姑娘从网上找到我的信息,专门跑过来说要跟我学手艺。还有一个北京大学的小伙子在我这儿研究了3个月,写了一本厚厚的论文。”产云秋颇为欣慰地说道。

如今,产云秋正着手扩大戏装盔帽社,比往日更忙碌。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坚持把‘石牌戏曲盔帽制作工艺’传承和弘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