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镜如

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说,夏江落入言阙的圈套,中了梅长苏的计,最后丢失了赤羽营的犯人卫铮,为了扳回一局,他保持着被飞流痛打后的狼狈模样,急匆匆地赶到皇宫见驾。

此时,誉王早已按照原计划,一直待在梁帝的身边,全程不参与卫铮的事情,撇得一干二净。梁帝夏江与誉王一唱一和的挑拨中,果然对靖王起了疑心和怒意。

这边正在召来靖王进行审问,那边后宫跟着出事。皇后派人来报,静妃也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两件事情撞在一起,梁帝真是火上浇油。

谁知,他怒气冲冲地赶到了芷萝宫,发现所谓的“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实是自己暗中托给静妃帮忙的私欲之情:追念宸妃,好让他睡个安稳觉。

由于静妃一直保持沉默,并且对罪行供认不讳,梁帝既心疼又感动,火气一瞬间就泯灭了。不过,他最生气的是,静妃身边的“小人”——小新宫女,居然是皇后派来监视静妃的人,虽然他没有证据,不能明着训斥皇后,但是他下旨把这个宫女“拖出去杖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静妃立即开口恳求,把小新的命留给她,由她来处置。自然,她藏了私心,想让小新当着靖王的面,一五一十地讲出陷害梅长苏,以及受人唆使,故意离间靖王与梅长苏的计划,她想消除靖王心中的误会。

梁帝允诺后,又急匆匆地赶回大殿,准备继续审问靖王。此时,他突然对高湛问了一句,觉不觉得靖王和静妃的事情发生得有点巧合?

剧版里,高湛一直是个神助攻,暗中帮了靖王两母子不少,因此,这回,他故作糊涂,说了靖王和静妃两人今日【相冲】。

此话说得自然是愚笨,但正是这不着边的话,才加深了梁帝的猜测,这事更像是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

因此,回去武英殿,梁帝对靖王的态度大改,处处显示维护和偏袒之情。

如今,重刷《琅琊榜》原著,发现以上两处均被改编了。

第一处改编的地方,是小新这个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说里,她跪在地上被梁帝下旨杖毙时,她便立即招了,一边被拖出去,一边大喊:“皇后娘娘,新儿为你做事,你要救新儿……”

其实,静妃在此处并没有开口留下小新的命,而梁帝也是在此时听到了皇后阴险的真相,皇后此时的脸都通红了,被下人指正,既尴尬又死撑着颜面,说自己管理后宫,监视很应该。

梁帝此刻对她真是越发厌恶和痛恨,自然,心里开始琢磨,皇后此时如此陷害静妃是为何?他很快便想到了正在武英殿还跪着的靖王。

接着,便是第二处地方的改编,高湛的台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了芷萝宫,梁帝面临一个分岔路口,此时,高湛的台词只有一句,那就是询问梁帝是暂时去暖殿消消气,还是继续回去武英殿?

此时的梁帝,心里已经把两件事情重新捋了一遍。他对静妃的气已消,还多了几分心疼和感动,便自然而然地连带对靖王的气,也一并消了。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明明上一秒气急攻心,一旦发现自己误会大了后,火气瞬间就像冰水浇灭得一干二净,不仅没有了,还会多几分愧疚之情。

因此,梁帝从小新的口中确认,静妃的事情是被冤枉的,罪魁祸首是皇后。那么,转念一想,靖王的事情呢?是否也会是一件冤枉的事情?

所以,他跟高湛坚决地说了一声:去武英殿,他还得回去问个清楚。看,问清楚,证明他的心,已对靖王有了偏袒。

一开始,无论靖王说什么,他可是一点都不相信,来芷萝宫之前,他还狠狠地踢了几脚靖王,说他是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去之后,原著跟剧版的内容就差不多了。只是,原著多了一句夏江的心里话:平时那个阴不出声的静妃,没想到本事这么大。

是啊,梁帝走一趟芷萝宫回来,结果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完全往夏江的预期反方向发展。

本来,他还能扳回一局,谁知静妃会挑日子,专门在此时故意被皇后抓到把柄,因此解救了儿子靖王。

所以说,如果只看原著,会发现,高湛到此时都还未成为静妃的人,也还没暗中帮助靖王和静妃,而这一切的变局,暂时都是静妃一人之力而改变的。不得不说,她比想象中还要厉害,更懂拿捏人心。

不过,剧版把这两处改编得也非常精彩。如此一来,不仅给高湛这个角色增添了魅力和神秘感,也给了观众更大的痛点、爽点。

毕竟,靖王误会梅长苏那一幕,真的气人,也让观众替梅长苏伤心、不值。用小新这个小人物来解开靖王对梅长苏的误会,可以加深靖王的愧疚,这样,观众看了才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梅长苏太惨了,如果静妃不帮他“出这个头”,他在靖王那受到的委屈,又能跟谁说去?

大家对比原著与剧版这两处,又是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