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每次走小门都提心吊胆,生怕被电动车、自行车撞到。现在另一侧小门开了,不仅更方便,也安全多了。”家住北京石景山区十万平社区的居民们欣然表示。

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十万平社区南向紧邻长安街西延长线路段,来往车辆多,社区初建时,设置于南门的出口由中间机动车道和两边的非机动车道构成,两旁通道尤为狭窄。东侧通道紧邻商户,西侧通道紧邻居民楼,因担心噪音问题,西侧边门一直未曾开启,仅余的东侧边门行人、电动车、自行车“混搭”通行,拥挤不堪,安全隐患突出。

近日,居民呼声强烈,希望打开西侧边门改善出行条件。然而,这一提议再次遭到了西侧边门紧邻的13号楼底层住户的强烈反对。居民担心小门一旦打开,频繁的人流和车流将严重影响家人的休息。

一边是呼声强烈的“开门声”,另一边却是强烈反对的“闭门声”,如何解决?面对难题,社区书记王明利和副主任肖稳立反复与13号楼居民进行深入沟通,倾听居民的担忧,理解他们的需求,努力寻找解决方案。随后,社区充分发挥“睦邻”议事厅作用,组织召开楼门议事会,为居民提供了表达诉求、共商解决问题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睦邻议事会探讨解决方案。

在议事会上,居民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各自的诉求和建议。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倾听、逐一解答,并在安抚居民情绪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13号楼居民最终同意打开西侧边门。

最终,在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社区决定采取折中方案,在开放西侧边门的基础上,将小门改造为仅供行人进出的通道。这样,既能方便居民出行,又充分考虑了对13号楼住户的噪声干扰,同时进一步实现人车分流,有效提升社区的安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小门仅供行人通行。

议事会后,社区马上联系街道进行施工。两天后,施工完成,社区南门实现了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三分流”,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便门”更“便民”,“陌邻”变“睦邻”。十万平社区积极倾听并整合居民的多样化诉求,通过引导议事机制,打通齐心善治“通道”,也链接起居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了大家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