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五十六)

上海世博会闭园后,在中新社工作的老朋友给我找了两张参观券;于是,我带着老父亲,从北京飞到上海,专门看了一次举世闻名的世博会展馆。在以色列馆的入口处,有一块牌子上写着:以色列人民感谢上海。是上海人民在二战期间接纳了2万多名犹太人。还没进馆参观,我就被入口处的这段文字感动。我了解这一段历史,由此更感到犹太人有感恩的宗教般的情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在纳粹暴行下幸存的德国人,把自己的金牙敲下给辛德勒打造一枚金戒指,并在戒指上刻了一句古老的希伯来语:"救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人类。"感恩,一种伟大的人类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伟大的爱因斯坦,是犹太民族的人杰,他把感恩当成近于本能的情绪。他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是为全人类工作,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个人名利,是爱因斯坦鄙视的"小人儒"。个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依靠别人,不完全是描述人类社会的分工活动。爱因斯坦要说的是单个的人与他生活其间的社会的关系。爱因斯坦特别说明,他信奉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在对一群儿童讲话时,他告诫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产生的。"感恩教育,从娃娃抓起,一位大科学家,没有煽动孩子们去竞争,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的话,而是以感恩浇灌儿童的善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因斯坦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论教育》里有明确的阐述。《我的世界观》是我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名作。当我有时迷失方向,或为某些言论和行为犹豫不决时,这篇名作是指引我前进的指南针。常常听人说:有时不知该听谁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听爱因斯坦的。没错!"在这篇名作里,我恪守的金句还有:"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爱因斯坦说他的政治理想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把某一个人奉为偶像,剩下的就是网络流行的批判语言——跪和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喜欢读爱因斯坦,也不是把他视为圣明,而是热爱真理。在《论教育》里,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培养目标上,他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学生走出校门,是细胞分裂,变成一个更活跃的细胞,而不仅是装了一脑子教科书上的知识的标准化产品。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的个人当成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谁能不同意呢?目标明确了,那么,培养的方法呢?爱因斯坦区别人和动物,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说:"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的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竞争这种破坏性经济斗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在一个蚂蚁窝里的个别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教辅、状元卷、成功学的书籍铺天盖地,已是中国教育战场上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对"成功"的理解,爱因斯坦回到感恩:"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说得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藏书里,有五本爱因斯坦的书,其中一本小册子《爱因斯坦谈人生》藏在书堆里,一时找不到。放在书柜里的四本,《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是我工作过的机关图书馆处理旧书时买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我很早有一本,推荐给朋友读,朋友没还,我在旧书店碰到了,又买了一本。那是我住单身宿舍时期,每天上下班必经宣内旧书店,我老爱进去翻,随机补上了缺书。商务印书馆版的第三卷,1979年印行,书价2.55元,书店用蓝色圆珠笔标为1.80元。30年后,我在书店看到新版,买了第一卷。第二卷是相对论的专著,我看不懂,没有买。第一卷和第三卷是爱因斯坦对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广泛领域的意见和发言,绝大部分我都看得懂。库玆涅佐夫的爱因斯坦传记,是我与文集配套的爱因斯坦书籍专藏。

读爱因斯坦,我对"知识分子"的概念是明晰的: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仅要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还应关心社会,对重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文: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