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已造成双方超3200人死亡#开篇先讲两个历史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以色列特种兵千里奔袭乌干达救人。

1976年,一架从以色列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民航飞机,被极端分子劫持。飞机上有94名乘客,以及12名机组人员。

在极端分子的威胁下,飞机改变航向,前往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当时的乌干达和以色列的关系非常差,因此不仅没有出面保护这些乘客,反而协助极端分子,以防以色列派人来拯救这些人质。

当时的以色列话事人拉宾,立刻采取营救措施,营救过程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水平。106名人质中,只有2名当场丧生,2名后来身亡,剩下102人全部安全撤离。

前线指挥官中,有一个叫乔纳森的中校。他是这次营救任务中,唯一一位丧生的营救人员。乔纳森有个弟弟叫本雅明,也就是目前的以色列话事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故事,哈马斯大将德伊夫的波折人生。

哈马斯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军事指挥官,名叫德伊夫。1990年开始,30岁的德伊夫成为了哈马斯发动自杀式袭击的主要策划人。2002年更是成为了卡桑旅旅长。

他的策略很高明,哈马斯在加沙的地道基地,就是他主持搞的。而且他也崇尚武力解决一切问题,绝不向以色列妥协。

因此,德伊夫这些年策划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极端行为。早就成了以色列的头号通缉人员。

以色列曾经多次想各种办法搞掉他,奈何戴夫极其聪明,号称有“九条命”。

德伊夫是一个与现代化设备完全隔绝的人,不使用任何电子装备,因此以色列摩萨德找了他20多年也没找到他的踪影。

唯一一次差点收拾了他,是在2014年。以色列对他们家发起了猛轰,导致德伊夫的妻女双双遇难,德伊夫本人情况不明。

这两个历史故事,只是巴以冲突中的冰山一角。但事情与目前以色列的话事人,和哈马斯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有关,内塔尼亚胡和德伊夫对彼此的仇恨,绝对没那么容易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以两大集团,从来不是铁板一块。

目前网上很多人,单纯支持某一方,搞得好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两个独立的人一样。其实国家层面的关系,完全不能这么看。

亲兄弟有时候还会反目成仇呢,只要利益到位,即便是仇人,也有握手言和的一天。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关系。

不信咱们可以回顾一下咱们的历史,1949年到1960年之间,咱们和苏联的关系别提多铁了。可1960年以后呢?双方甚至闹到了剑拔弩张的状态。再看咱们和老美的关系也一样,和苏联好的时候,咱们和老美老死不相往来,打倒美帝喊得震天响,可和苏联交恶以后,通过乒乓外交,咱们不也和老美握手言和了吗?可见,国际关系瞬息万变。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两个人,他们内部的小集团非常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温和派和强硬派。

  • 巴勒斯坦的前话事人阿拉法特,前期是个强硬派,但是几次斗争下来,发现完全不是以色列的对手,所以成为了温和派。他知道,只有与以色列和平相处,才能拯救几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让他们安稳生活。1988年,是他一手建立了巴勒斯坦国,比以色列晚了足足40年。
  • 以色列的前话事人拉宾,同样也是个温和派。他也知道,巴勒斯坦人太多了,阿拉伯世界人更多,小小的以色列,长期与之发生战争,绝不是生存之道。因此拉宾也在寻求与巴勒斯坦和解的方式。

这么一来双方总算是在历史的同一时刻共情了!1993年,在挪威、美国等国的撮合下,阿拉法特和拉宾向对方抛出了橄榄枝,握手言和,承认彼此。

一时间,世界都认为巴以冲突自此终结,为此两人还获得了1994年的诺和奖。奈何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宾遇刺,阿拉法特离奇死亡,温和派退出历史舞台。

不管历史上有多少仇恨,冤冤相报根本没有了结的时候。因为任何一方也不可能放弃生存的机会,在生存面前,所有的道理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因此,我个人认为,结束战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很显然,拉宾和阿拉法特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双方摒弃前嫌,一度为巴以人民带来了和平发展的机会。

然而,双方国内,都有反对者,这些人是强硬派,坚决不向对方妥协。这下事情就变得棘手了。

首先出事的是拉宾。

1995年,当拉宾和阿拉法特签署完《奥斯陆协议》以后,回到国内惨了一场和平活动。结果在这场活动中,强硬派的人,出手将其击杀。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可以理解。因为这些强硬派的家人们,或多或少,都在战争中被巴勒斯坦人给杀害了,他们心里有仇恨。

据说当时内塔尼亚胡也是反对拉宾的中流砥柱之一,毕竟他的家人也曾经被极端分子杀害,他心里也充满了仇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出事的是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的情况比以色列更复杂,有各种集团,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法塔赫、哈马斯和吉哈德。

阿拉法特所代表的,便是法塔赫,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巴解,算得上是巴勒斯坦的正统。至于哈马斯和吉哈德,只能算割据势力。

每次法塔赫和以色列和谈出现成果的时候,哈马斯和吉哈德等集团,就会出来发动一次袭击。多数时候,会让人绑着炸药发动袭击,想想就毛骨悚然。所以说巴以和谈一直被打断,不过由于是零星事件,所以以色列那些年也没动真格的,这次恐怕就不同了。

2004年,阿拉法特突然辞世,享年75岁。按道理这个岁数也不小了,可后来查了一下,这位老哥身上的钋含量严重超标,极有可能是被毒杀的。那么凶手是谁?至今没有定论。

自此,温和派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巴以和谈陷入僵局。强硬派相继走到台前,双方的老百姓自然没什么好果子吃了,毕竟战争伤害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塔尼亚胡集团和哈马斯集团,显然都是强硬派。

其实即便阿拉法特去世,哈马斯也无法取代法塔赫成为巴勒斯坦的合法掌权集团,他们依旧只是地方军阀。

但是这些年法塔赫的温和态度,让很多巴勒斯坦人不满。哈马斯的强硬态度,则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2005年,以色列将加沙还给了巴勒斯坦。

到了2007年,法塔赫与哈马斯争夺巴勒斯坦控制权,双方在加沙大战一场,结果法塔赫撤出加沙,加沙便成了哈马斯的根据地。而法塔赫虽然是巴勒斯坦的合法代表(国际普遍认可),但他们的影响力仅限于约旦河西岸。

不过正是约旦河西岸的和平状况,保住了巴勒斯坦人想要得到的安稳生活。如果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巴勒斯坦的人均GDP也不可能超过3600美元。

相对来说,加沙的日子就苦多了,2004年以色列在加沙建起了两面围墙,同时在海上设防,只有与埃及接壤的那一面,是加沙人的唯一出路。结果埃及这个阿拉伯兄弟国家,却也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所以说,这些年来,加沙地区的供电、供水,都只能依靠以色列免费提供,每天都有限量,小日子并不好过。当然了,情况也没网上某些自媒体说的那么差,加沙地区还是有不少商业的,和所谓的“集中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内塔尼亚胡也是十分强硬的人,从这次对“阿克萨洪水”事件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他要把哈马斯从地球上抹掉。

然而这事儿并不容易,毕竟加沙有200多万巴勒斯坦人,而且哈马斯的首脑并不在加沙,多数成员也躲在炸不到的地下通道中,进去巷战损失又小不了,看样子难题都摆在了内塔尼亚胡面前。一旦他不够冷静,那事情可就没法收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分纠结历史,那除非灭了对方,否则永无解决的可能。

很多人一直在追溯巴以冲突的根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色列占了巴勒斯坦的地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以色列人也有自己的道理,这块地盘是他们祖先的故地,相当于祖坟在这里,而且还有2万多同族百姓在这里定居。

而且1921年到1948年,巴勒斯坦归英国人统治,英国想把这块地给谁,就给谁。甚至他们自己在这里建个分部,巴勒斯坦人也不能说个不字。

这么考究下去,那就只能继续打了。深究历史,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五代末期赵匡胤篡周的一段历史。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夺取了后周柴家的天下。很明显,这是不道德的事情,为此后周大将李筠是后周的大忠臣,他当然不服气。

赵匡胤亲自带兵讨伐李筠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我没有称帝之前,你想干嘛都行。可我都已经称帝了,你就不能让着我点吗?”

这话看似很不讲道理,却也是事实。如果赵匡胤承认自己错了,是不是就得带着全部造反的将领一起自杀才算是维持了正义?但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要么李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着点赵匡胤,大家相安无事。要么双方拼个你死我活,不给对方留下后路。

巴以问题其实也很类似,甭管过去以色列是怎么移民来的,怎么建国的。巴勒斯坦人如果非要挖这个根,那就只能与之斗到最后一兵一卒。想必当年阿拉法特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选择了妥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