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

小满刚过,正是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成都东部新区的乡村田野上水泽满盈。村民们正抢抓节令泡田整地,插秧种稻播种机、插秧机轮番上阵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人勤地美的耕作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标准农田上,机械正在插秧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户正在插秧

小田变大田

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助力现代农业

在海螺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互利村片区,连成片的田地灌满了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房舍树木。田间,绿油油的秧苗横竖成列,生机勃勃。

连绵成片的田地,得益于海螺镇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和提升。今年3月中旬,海螺镇赶在春耕前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将小田变大田,小土变大土,曾经零散错乱的“小田块”被整合成连绵成片的“大良田”。改造提升的范围面积约8000亩,大面积的平整土地,也吸引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粮食种植,正打造适宜机械化的现代式农业。

“今年海螺镇水稻种植面积共计约2110亩,其中高标准农田种植就有1805亩。”据海螺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一部分的田地已经流转给成都一家农业公司统一种植,主要种植华浙优210、荃优1606、锦城优808等优良品种。“基本上都是机器播种,效率确实比咱们散种的农户高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的整整齐齐的水稻秧苗

无人机直播种植

节省了大量的育苗和插秧的时间

随着成都东部新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科技助农也在同步推进。

在董家埂镇小河村粮油产业园,1200亩水田里,随着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排排水稻秧苗被整齐地插在泥土中,水田也就披上了一件件“绿衣”。

一台插秧机平均每天要栽40亩,速度是人工的几十倍,这是土地流转引来的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据小河村粮油产业园农业经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在水稻种植之前,公司技术人员就运用了激光找平技术进行土地平整,将稻田的高差控制在三公分之内。“这极大地保障了插秧机播种秧苗的成活率。”

今年,董家埂镇水稻种植面积预计5000亩,其中已经有2000余亩被流转给了农业公司、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在付家坪村,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运用了无人机直播种植,将稻谷直接播种到田地,节省了大量的育苗和插秧的时间与人力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机直播种植

致富“稻路”

吸纳村上剩余劳动力 人均创收3千余元

石盘街道郭家祠村“大三围”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田里刚刚收获了小麦,残留的秸秆将成为水稻生长的养分。村上找了二十多位当地的插秧能手集中插秧,既为村民提供临时就业机会,也保障了水稻插秧这一关键环节的质量。

育苗地里,阿姨们手脚麻利,一拔一收,不一会儿,一个成捆的秧苗就被立在一旁;水田里,大家卷起衣袖、挽起裤脚、弯下身子,左手分秧、右手插秧、边栽边退,将一株株秧苗插入泥土中,忙得热火朝天。

郭家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润莉介绍,在“大三围”水稻种植育秧、平田、开箱、插秧、管理和收割过程中,吸纳村上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人均创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