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与城市总是相互成就、互相赋能。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拟更名为佛山大学,至5月17日公示期已经结束。

从学院到大学,佛山大学开启了高水平建设的新一页。

被称为“全国最缺大学的城市”的佛山,从此也有了以城市名字“冠名”的本科学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佛山大学就曾以专科高校的形式的存在,不过后来组建为本科性质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从此失去了城市之名。很多佛山人对这个曾命名有着特殊的情感。

此次“佛山大学”一名重回公众视野,是佛山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多年来孜孜以求,期盼从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梦想照进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山大学航拍图。

要知道,我国对大学和学院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和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等办学软实力方面都有不同要求。因此,一所学校名字从学院到大学,很大意义上代表的是实力的跃升。

佛山大学作为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已经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广东省启动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工作,广东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协议,当时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获得省、市60亿专项资金,支持其“超规格”发展。经过近十年的深耕,在软科大学2023排名中,佛山大学排在全国第217位,位次提升明显,有些学科的实力已经跻身ESI排名前1%。

此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一方面证明其办学水平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也能在师资招聘、学科专业设置、学术研究等上,获得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更多资源倾斜,开启新一轮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资料图)。

跳出高校发展本身,佛山的高质量发展更是重要的“催更者”。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体,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更是极为可观的人才蓄水池:在广州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而南京、武汉更是每10个人就有一个大学生。仅武汉,近五年就留下了190多万大学毕业生。人口的净流入,让这座城市时刻迸发青春的力量,去年武汉经济总量跨过2万亿元大关。

佛山是万亿级城市、全国工业第四城,多年来居于全国城市GDP前20强之列,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但佛山长期依赖外地的教育资源,加上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无论是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规模还是大学生密度,都在同经济体量的城市中垫底,双一流高校也挂零。城市竞争的白热化、高质量发展对创新的依赖与渴求、城市抢人口与人才的紧迫,都使得佛山对于大学的渴望日益迫切。

因此佛山大学的更名,决不是追求虚名,而是时代所需、发展所系、人民所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与城市总是相互需要,是共生共赢的源动力。

剖析斯坦福大学和美国硅谷这对CP,能够清楚看到大学与城市之间,依附共存、利益捆绑、互为支撑的关系——斯坦福大学在建校初期寂寂无名,它是私立大学,没有政府拨款,且位于美国西部,被嘲讽为乡村大学。转折发生在建校40年时,因为财政捉襟见肘,当时的副校长、后被称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决定将学校多余土地建设园区并低价出租,来化解财政危机,而入驻该工业园区的企业员工可以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培训机会。很快,以惠普为首的高科技公司入驻斯坦福工业园,一批软件、互联网、半导体行业不断入驻。伴随着园区土地被租空,更多新兴企业在园区周围建设,“硅谷”由此逐渐形成了。斯坦福大学也成为硅谷的人才智库,如惠普、谷歌、雅虎等就是由斯坦福的师生创办,一度斯坦福企业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如今硅谷已经扩大至旧金山湾区,吸引着全球超过60%的风投资金,让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斯坦福大学之名在今天也响彻世界。

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今天的硅谷,没有硅谷也就没有今天的斯坦福。两者相互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人类科技创新史上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瞰斯坦福大学。

今天,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也和城市所拥有的大学资源息息相关。

对比城市高校数量排名和经济实力排名榜单,可以发现,我国城市高校数量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北京、武汉、广州、重庆、上海、西安、郑州、成都、长沙、天津),都已经跻身万亿GDP城市。英国《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中国科研城市在全球排名快速上升,北京在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中继续保持首位,纽约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超过波士顿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成为第三位,南京、武汉、广州均名列前茅。梳理可以发现,上述五座城市除南京外,都是全国高校排行前十名的城市,南京也位列第13名。

种种实践都证明:大学与城市,具有互利共赢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城市的蓬勃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需要持续澎湃的创新动力,需要技术成果落地。而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基础研究的重镇,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成果转化优势正是城市发展所需。此外,大学的文化更引领和映射着城市的文化。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塑造城市。

也因此,把时间拉长,放在更大的视角去俯瞰也能发现,大学多、大学好的城市,自然而言就容易成为思想活跃、创新频繁的年轻之城、活力之城。反之,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好大学,要达到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要付出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努力,给出更优厚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佛山,已经来到了要正视高等教育短板的重要关口,甚至比以往来的更加迫切。

与佛山一样在万亿城市中高校数量垫底的东莞,日前已经获教育部发函,批准正式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并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带领东莞告别没有一流高校的历史。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部署,当前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还正在筹办大湾区大学。

珠三角各大城市同样捷报频传:去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成功转设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珠海也在筹建珠海大学,引进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中山也在筹建中山科技大学,加速筹办与澳门科技大学的联合办学。就连霸榜“全国高校学生第一城”的广州,也在加快筹建广州交通大学、黄埔大学等一批高校。

因大学数量远不及北上广,深圳高等教育曾广受诟病,却通过短短十年的努力,基本摘掉了“大学贫困市”的帽子,推动着深圳从改革开放之城成长为如今的创新之城、创业之城。2016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着力构建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大手笔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过去十年,深圳新建高校8所,“深圳速度”让人惊叹。今年,深圳还将推动深圳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建成招生。

俯瞰全省,当下广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决心在全国首屈一指。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发布的《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广东省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规模和增速体现出“双高”的特征,近三年广东省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约为20%,2021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金额全国第二。

对比周边城市乃至全省,佛山的大学增长态势却不尽人意。

2017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次发文,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的专项政策,提出“建设城产人教融合发展的南方高等教育名城”。目标到2025年要建成2所跻身国内一流的理工类大学,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达30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18万人。但近年来,受疫情、财政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佛山与海外、港澳合作的重大办学项目进度迟缓甚至搁置、流产。所幸此次佛山大学“王者归来”,为佛山高等教育奋力向前注入一针强心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东软学院航拍图。(图源:广东东软学院)

目前,佛山的本科高校只有佛山大学和民办的广东东软学院,此外还有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6所高校的佛山校区,广州美术学院也正在建设佛山校区。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陆续投入使用,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一定的增量。不过,总的来看,相较于佛山的经济实力,佛山高水平大学的数量仍不够;立足佛山工业强市的特色,佛山仍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理工科大学;受制于部分高校在佛山校区非全学段办学,高校的资源红利也未能全部释放在佛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城市对大学的态度,其实就是对未来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以重点项目为牵引,我国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主要城市采取了重点布局的策略,形成了高等教育与重点城市结合的布局体系。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60%,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亟须重新布局,从重点布局走向适度均衡发展。

在这个时候,谁抢先布局大学,谁就抢占了先机,把握了主动权。

佛山作为工业强市,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尚未成长为支柱力量,产业形态亟待解优化,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下,在工业3万亿向4万亿迈进的道路上,佛山的未来,迫切需要一场脱胎换骨的升级,需要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再造佛山增长的新空间、新优势。

该向何处要动力?大学无疑是解题的最可持续的手段之一。

向大学,要创新,要人才,要活力。通过大学与高校的双向奔赴,大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功夫,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佛山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圈,助力破解佛山产业转型发展这道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山大学校园一景。

此次佛山大学更名后,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这需要大学与城市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最大限度把高校的人才、科技等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推动大学与城市的互动。要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大学的规划定位、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要与城市发展衔接呼应。同时要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联系会议制度、决策咨询机制、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将大学的知识、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要素与城市的产业、劳动力、资本、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为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为佛山高质量发展积蓄庞大能量。

大学与城市,就好比种子与土壤。大学离开了城市无法生根,城市离开大学便丧失生机。只有双方相向而行、双向奔赴,共同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缔结成为“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更加欣欣向荣的佛山。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黄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