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探索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和灌溉水精准调度模式,蹚出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节水新路子。

4月末,温学全的水稻田打完浆,就等着插秧了。

温学全是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以下简称“建三江分公司”)浓江农场的种植户,一位种了26年地的“老把式”。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搅浆整地是水稻种植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以前,泡田整地耗时长、成本高、需水量大,搅浆过度还容易造成淤苗,存在插秧质量差、秧苗损失率高的弊端。“现在不一样了,用新方法不仅能节水,稻子还长得更好了!”

温学全说的新方法,是建三江分公司自主研发的水稻整地技术—旱平免提浆。

在温学全看来,这项技术具有缓解农时、缩短泡田时间、节约水资源、减少作业环节、提升作业效率、提高水稻植株自身素质、增产等优势。与常规搅浆整地相比,晚泡田10至15天,每亩可节水30至44.9立方米,最高节水63立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稻田(建三江分公司供图)

建三江地处我国东北三江平原腹地,这里将近75%的水田曾依靠地下水灌溉,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农业用水的需求量随之递增。

面对亟须遏制的地下水超采现象,近年来,建三江分公司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创新应用了水稻全生育期的“1332”三江节水模式,推广水稻“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地表水灌区开展“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三水联合调度,井灌区采取“蓄住天降水、留住过境水、回归废弃水”三水联用,水田整地环节采取“本田标准化改造、旱平免提浆”两项技术,创新探索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和灌溉水精准调度模式,迈出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节水新路子。

今年3月22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中,建三江分公司“推广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 保障粮食安全”入选水利部发布的“2023 年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的广袤稻田(建三江分公司供图)

“三水联调”灌溉良田

三江奔流处,万顷稻米香。

素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建三江,肩负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排头兵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使命。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考察时,作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等重要指示。

水资源科学管理、节约使用,对提高粮食产量、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料显示,目前,建三江分公司推广应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面积995万亩,年可节水约5亿立方米。同时,青龙山灌区通过采用“三水联合调度”的方式,使灌区拥有了实现高效节水的坚实基础,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 2.97 亿立方米。

跟着种植户温学全,《民生周刊》记者推开了青龙山灌区渠首站大门,机器轰鸣,4台提水机组正在24小时运行中,全力以赴确保稻田的用水需要。

青龙山灌区副站长王东立介绍,目前,青龙山灌区覆盖建三江分公司9个国有农场和同江市10个行政村,总灌溉面积532.74万亩,渠首站流量381立方米/秒、总装机5.6万千瓦时。

王东立介绍,2019年,青龙山灌区渠首站和北站开始投入运行,青龙山灌区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于2020年全部建设完成,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水田辐射面积达到284万亩。通过对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三种水进行联合调度使用,占比分别为60%、30%、10%,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97亿立方米。

“我们今年是3月25日开始抽江水,不同于井水,江水里的营养物质更为丰富,而且水温合适,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因为水稻属于感温性作物,对水温比较敏感,遇到只有几度的地下水,水稻的长势会受到影响。”王东立说。

这一点,种植户温学全深有体会,“自从用了江水灌溉,土地一年比一年肥沃,田里需要添加的肥料减了不少,大米口感还更好了!”

温学全回忆,自己1999年种田时,抽地下水很轻松,“那时候,地下几米就能打出水来,但是后来水井越打越深,我们老百姓即便不懂那些专业知识也意识到,地下水不能再这么没节制地用下去了。”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用地表水置换部分地下水,促进粮食增产增效,青龙山灌区应运而生。“为了保证农户在泡田整地期间能用上江水灌溉,经过大胆探索和反复试验,泵站机组在进水口冰冻一米厚度的条件下,成功启动向总干渠蓄水。为建三江区域封冻期利用地表水泡田开了先河。”王东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的广袤稻田(建三江分公司供图)

目前,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正在灌区推广。王东立打开手机里的程序,向记者展示各个站点的监测情况,通过技术加持,灌区不仅实现了对各个站点的实时监测,甚至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做到一键开闸放水。“传统水利正在向现代水利、智慧水利转变,灌区管理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指日可待。”他感慨。

今年,建三江分公司将继续加大投入启动“青龙山灌区一期工程信息化及数字孪生灌区建设项目”,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推进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建设,为粮食丰收夯实水利根基。

不仅是“三水联调”,建三江分公司还在井灌区实行“三水联合使用”:拦蓄利用天然降水、回归利用废弃水、科学利用地下水。

通过在现有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拦蓄闸工程设施,对早春融雪、春夏雨水、水田弃水拦蓄,采用秋翻地、秋筑埂整地等措施渗积拦蓄融雪,农户临时围挡拦蓄地边沟渠水,实现“涝水旱用、闲水忙用、一水多用、循环使用”。

数据显示,建三江分公司自2005年开始推动地表水拦蓄利用,已建成7500余座各类拦蓄设施,地表径流利用率20%以上,年节约地下水约2亿立方米。

蹚出节水新路子

搅浆整地,是水稻种植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传统的泡田整地方法,耗时长、成本高、需水量大,搅浆过度还容易造成淤苗,存在插秧质量差、秧苗损失率高的弊端。目前,建三江分公司研发出了“旱平免提浆技术”,并且在各大农场推广应用。

“旱平免提浆技术,即在秋收后对耕地实行深翻、浅旋、旱平,次年春季泡田后不再进行提浆整地环节,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较常规提浆整地晚泡田10—15天,每亩地可节水约50立方米。”建三江分公司浓江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军介绍。

张玉军说,这项技术具有缓解农时、缩短泡田时间、节约水资源、减少作业环节、提升作业效率、提高水稻植株自身素质、增产等优势。与常规搅浆整地相比,不仅能节水,还能提质增产。

田地的“颜值”,也变得更美了。

条条块块的碎田,连成了方方正正的格田,建三江分公司正在推行“本田标准化改造”。单个格田由4—5亩扩大至15亩以上,通过平整土地,实现“寸水不漏泥”,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

截至2023年底,建三江分公司已完成改造格田223万亩,年节水约0.45亿立方米,今年通过新增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格田面积106.24万亩,可再压减用水量0.21亿立方米。建三江分公司计划在5年内完成全部格田改造任务。

此外,建三江分公司自2003年开始探索应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至2023年底,1000万亩水田已实现全面积推广应用,采用“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模式。

“这种灌溉方式是先灌水3—5厘米,等到自然落干后,地表没水了,看到土地有裂缝,再去灌下一茬水。

如此反复,做到‘前水不见后水’,几水几落,水气交替,达到以气养根,以水保叶,以叶达产的目的。这项灌溉模式能够起到节水控蘖、壮根抗倒、防污减排、防病防虫、提质增产、节本增效的作用,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亩节水50立方米以上。”张玉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龙山灌区渠首站(建三江分公司供图)

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能够上榜“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建三江靠的是什么?

为减少地下水开采,建三江分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我们通过开展节水知识宣传、土壤墒情测报、安装农业微喷设施、组织现场观摩培训等方式,让种植户掌握更多的农业节水技术和措施,有效减少水量损失,合理配置水资源,达到节水目的。”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工程部工作人员付宝君介绍。

通过综合施策,多方发力,建三江分公司节水成效显著。付宝君说,下一步,建三江分公司将推动五大灌区二期工程立项上马,以青龙山灌区被列为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区”和“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的有利契机,在水资源综合利用、节约保护、灌区自动控制等方面开展扎实工作,全面做好地下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确保黑土地资源不退化,维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水省下来了,产量增加了,米质提高了,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温学全有1020亩地,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省水,还间接省了电费和人力,这一套节水措施能让每亩地每年的成本至少节约100块。”

“这样好的措施,我们种植户自然一个赛一个配合。”望着生机一片的农田,温学全笑呵呵地说。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0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蹚出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节水新路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刘烨烨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主编 | 崔靖芳

“人民旅游”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