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发布的《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试点行动计划(2024—2025年)工作方案》中提到,将完善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特别优秀且任职时间较长的一线专职辅导员,最高可享受本校正处级岗位的薪酬待遇。

为辅导员畅通晋升路径,是各地方主管部门及高校近年来的改革重点。但不同地区高校辅导员的改革进程不同,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辅导员队伍年龄整体偏小且流动率大,学校缺少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资深辅导员。而这不是仅存在个别高校的现象。

缺少资深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解决措施》一文指出,据课题组调查,北京一所211高校76位专职辅导员中,30岁以下辅导员占76.32%,41~50岁占3.95%,无50岁以上辅导员。

大连一高校教师也曾就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开展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研的辅导员中从事辅导员工作达6年以上者占36.5%,达10年以上者只有2.4%。41岁以上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只有4.9%。

另有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年流动率高于高校其他任何岗位。

晋升路径不畅、工作压力大、薪资不具优势,都可能造成一些高校辅导员岗位留不住人的情况。

据《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一文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副高职称及以上的辅导员仅占20%。接受调查的辅导员工资收入基本在7000元以下,3/4的辅导员工资在3000~5000元之间。另外有79%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太繁重,不到10%的辅导员有工作成就感。近六成辅导员急切需要变换职业,很少有辅导员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职业发展受限,一些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了职业倦怠、缺乏动力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制约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畅通晋升渠道,设立处级辅导员,对于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和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落实力度空前。经过多年发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高校已经明确设立处级辅导员,并出台了相关任职资格。

晋升处级辅导员,有这些条件!

《黑龙江大学处级辅导员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中明确,正处级辅导员应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任职规定中的基本条件,并具备以下任职资格:

任副处级辅导员或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三年以上;年度考核中,近三年内需两次获得优秀,如果是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还要求本单位学生工作近三年考核均为优秀。此外升任正处级辅导员还需要具有高级职称,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三种资格认证之一。

《兰州财经大学辅导员工作暂行办法》规定,正处级辅导员任职条件包括:晋升正处级辅导员,须任副处级辅导员满五年。年度考核成绩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且其中至少有一次年度考核为“优秀”。任副处级辅导员期间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工作方面研究论文两篇及以上。此外还需主持完成一项地厅级及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工作方面科研项目。

而随着各高校进一步落实辅导员岗位的优待政策,部分高校已率先将辅导员职级制度由科级打通至正处级,越来越多辅导员享受上了正处级待遇!

越来越多辅导员享受上了正处级待遇

☞ 武汉大学2013年发布《关于正、副处级辅导员考察对象的公告》,确定了15名辅导员为正、副处级辅导员考察对象,其中9名为正处级辅导员考察对象,6名为副处级辅导员考察对象。

☞ 2019年3月,山东大学首批13个处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

☞ 2019年,江苏大学一位在学工领域工作了多年的辅导员正式享受正处级实职待遇,8名一线辅导员享受副处级实职待遇。2009年以来,近百名辅导员因职业发展需求流转到管理岗位。

☞ 西南石油大学实行首席辅导员高级辅导员聘任制度,聘任2名首席辅导员、4名高级辅导员,分别享受正处级、副处级非领导职务待遇。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2020年在学校中层干部调整中,有19位优秀辅导员被提拔为中层副职(副处级)岗位。

☞ 2021年,黑龙江省专职辅导员中副处级和正处级辅导员有465人。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他们日常工作涉及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班级管理等多个方面,工作繁重且责任重大。

对于特别优秀且任职时间较长的一线专职辅导员,升任为处级辅导员或者给予处级岗位的薪酬待遇,这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也有助于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如何留住优秀辅导员人才长期在一线工作,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完善辅导员的聘任和晋升机制是关键。通过设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岗位等级和薪酬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并激励他们长期留任。

另外,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也是必要的措施。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长期留在辅导员队伍中,为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海菊,张丽玲,高欣,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解决措施[J].山西青年,2023,(01):106-108.

[2]黄立清. 高校青年辅导员主观职业成功与幸福感的关系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 (08): 96-102+82.

[3]薛浩, 陈桂香.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4, (11): 116-119.

[4]多校明确!辅导员可享正处级实职待遇!麦可思研究.2023-03-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