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题

最近几年特别讨厌一个词语:霸气。

我觉得这个词语不仅不霸气,而且傻逼气十足,因为都是些瞎话,而那些霸气蛆却能给你找出“霸气”的理由,比如:

1、某型号战机或可拯救太阳系,霸气!

2、某某号亮剑,里根号逃窜,霸气!

3、马面裙扬威海外,霸气!

4、中国男孩霸气回怼(应该是“㨃”)老外……

5、哈尔滨地铁小伙霸气教训基督教阿姨。

等等等等。

今天想说的就是哈尔滨地铁小伙教训基督教阿姨这件事,咱们用这件事起个头,说说文化自信这事儿。

文化自信这个由头是最近这几年搞出来的,甚嚣尘上,很是热闹了一阵。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想过: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民族心理还是短期内培养出来的一种情绪?

今天借着这个机会说说很长时间以来读者点菜我一直没顾上写的一个概念辨析: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复杂的综合体,包含制度、宗教、习俗、文字、音乐、舞蹈、建筑、饮食,道德、性观念……等等等等,我看过一些书和一些资料,看到大家对“文化”有个一致的解释,那就是截至目前,“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很多人说“文化”一词起源于中国,这话不对,只能说汉语里的“文化”来自古汉语,这一点没错,而其他国家也都有自己对应的“文化”这个词语的表述,而且,咱们今天使用的这个“文化”,来自日语+和制汉语+拉丁语系。

最早提出“文化”(英语:culture,日语:文化/ぶんか Bunka)这个概念的人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他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了“文化”,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这跟中文语境下的“文化”并不一致,而且西塞罗这个含义,更接近今天的狭义的中文语境下“文明”的概念。

“文化”在汉语语境下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动物学研究发现,某些高智商且分布地域较广的动物,如渡鸦、虎鲸等,其不同区域类群的生活差异,也跟人类相仿,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形式。

汉朝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朝束晰《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元朝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

梁启超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除去梁启超的解释,以上斜体字是古代中国对文化的解读之一,而进入近现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对文化的概念沿用了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

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

但其实艾略特这个概括也不完整,因为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存在主义、功能主义学派各自的领域里,对文化的理解和叙述也都是不同的。

就我们普通人日常聊天和阅读而言,我个人倾向于这样的概括:

文化实际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质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再说说文明(英语:civilization,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城市化”和“公民化”,引申为“分工”“合作”),是任何以高度城市群落、社会分层、政府形式和文化符号与通信系统(如文字与作品)为特征的复杂社会。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civilization(文明)最早源自法语,culture(文化)源于拉丁语,脱胎自德语,起初的用法相差不多,这两个词刚引入中国的时候用法相同。

文明这个词语,多数情况下我们把它理解为和野蛮相对的美好的人类精神追求,同时多数人也明白“文明”这个词语有着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对应含义,比如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黄河流域文明,二里头文明,基督教文明,佛教文明,等等。

文明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文化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文明拥有更密集的人口聚集地,并且已经开始划分社会阶级,一般有一个统治精英和中产知识层次结构加上被统治的城市和农村人口。这些被统治的人群依据分工集中从事农业,采矿,小规模制造以及贸易的行业。

文明的最大特征是集中权力,并且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进行了极大的延伸(或者说极大的破坏)。

所以,“文明”除了作为美好精神追求的形容词以外,也有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等综合含义。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文化偏重于内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古以来累积形成的思想与习俗,而文明偏重于外在,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还有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程度,公民的满意度等等,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

再延伸一步讲,“文化”没有好坏之别,只是族群的特征、习惯和风俗,是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民族基因,而“文明”需要学习得来的,比如社交需要的礼仪规范,贸易需要的契约精神,使不同的人群差异越来越小,是不断进步的、是大家遵循的一种交往的理性。

文化有边界,而文明无边界。

所以,“文明”是有高低之分的,因为我们要守护公正、平等、自由和尊严。但是站在文明的角度看文化,有些文化也许确实非常值得商榷,比如阉割和裹脚,它确实是文化,那么到底是好文化还是坏文化?

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既拥抱人类共同的文明,又守护自己的良好文化,尤其不要因为自己的文化去贬低他人的文化——这是极不文明的野蛮行为。

写到这里,才算进入主题:那个教训阿姨的小伙子,到底做了什么?他是在弘扬文化自信吗?

今天我在一个群里说这哥们儿没穿着长袍马褂而是穿着乔丹上衣,耐克鞋子教训阿姨要有文化自信就让人觉得场面很有喜感,立即被自信者反驳,说衣服鞋子这类日用品文化属性没那么强,跟宣扬基督耶稣这类文化属性极强的行为没有可比性,我说和服也是衣服,怎么文化属性强出天际?群里一阵沉默,有个不识好歹的家伙终于憋不住发了一串大笑的表情,然后我就被踢了。

我对小伙子一再强调的咱们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好,要有文化自信,以及为了自己的文化必须否定其他文化的做法感兴趣,说说自己的浅见。

我们先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我们的经济不好,需要振兴经济,需要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国家也要走向富强,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闭关自守、苦练八股文三字经和勾股定理达到振兴经济的目的?显然不行,因为我们看到世界在大踏步往前走,只有融入世界,搭上世界经济这艘大船,才能驶向新天地、新未来,就像我们玩儿游戏,你要凭自己死磕,那难度大得很,但要有个99级的大哥带你,那你通关简直快得不要不要的,是这么个道理吧?

所以,改开的本质就是用世界的东西替代中国的东西,比如用铁壳船替代小舢板,用电灯替代蜡烛,用电脑替代算盘,用法律替代三纲五常,用西服替代汉服……这期间我们少不了要学英语,学编程,学契约精神,学尊重平等,因为我们发现虽然我们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不能融入世界文明,那我们的人民和国家就依然算不得成功国家,人民的生活也依然无法获得改善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里几代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最近几年,又有些让人扼腕叹息的情况出现,比如取消英语的呼声,比如“国学热”的回潮,比如对历史的无脑怀旧,都令人担忧。

哈尔滨地铁小伙儿训斥阿姨那个视频,我看了不下几十个,固然有人支持阿姨,但占绝对优势的人数都在支持那个小伙子,我看到一条留言说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去当老师,这样民族才有希望,下面点赞极多,看得我郁闷得很,打了一条留言:这样的人当老师,你孩子就废了,结果发现自己被禁言了,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造孽太多而造成的,而我之所以要造孽,就是因为像这个小伙子这样的人太多了——看看给他点赞的人有多少,你就知道我们的基本盘是怎样的一种“盛况”,一方面享受着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一方面又想要回到三叩九拜的年代,这种死不足惜的贱货,太多了,拉低了全民的智商也将民族推向极端保守的危险境地。

这个小伙子有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我们有八千年的文明史,比五千年又多了三千年,再就是他给阿姨扣帽子说阿姨这是“颠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前一句话显示了他的无知尚在其次,重要的是显示了他接收到的都是怎样的信息?第二句当然很熟悉了:打压不同观点的老套路就是给对方扣上大帽子,借助公权力打压对方,让不同观点闭嘴。

我们动不动说自己是泱泱大国,那么也要有配得上泱泱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吧?

真正的自信都建立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中国老话说得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老是缩在井里霸气,其实就是怕见到比你的天空更大的天空从而显出你的渺小和猥琐,所以你也不想让其他人见识到井口之外的天空。

几千年了,这点儿小九九一直没变过。

至于小伙子说到的文化入侵,我在想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等最先进的国家,他们都有不同规模的唐人街和中国年,其中加拿大的中国舞狮已经相当有名气、有规模并得到了加拿大的高度认可和赞扬,这些行为都得到了国内很多人的欢呼,说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证明,那么,这些老外是不是意识不到:这是中国对他们的“文化入侵”、是“第X纵队”、是“反德(美、日、英)势力”的文化渗透?

看来他们没有这个意识,否则也就不会年年办中国年了,而窝囊废美国,居然还在自己的地标建筑上点亮中国红向中国祝福新年,美国这么做已经大概有二十多年了,也没见美国人说这是文化入侵,反而照样乐颠颠地欢度中国节——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都不怕文化入侵。

也就只有像这个小伙子这样的中国网友天天都活在被“文化入侵”的“大局意识”里。

放下宗教不说,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哪个不是从西方来的?要不要全踢出高考?全踢出我们的生活?今后除了文言文,除了女娲捏小人,其他的一概不考——这才是自信么!

我在这个小伙子身上没有看到年轻人该有开放胸襟,而是看到了一个暮气沉沉的活僵尸,浑身上下全是现代化装备,坐着来自西方发明的使用了西方技术和设备的地铁,兜里揣着来自西方技术和零件的智能手机,穿着西方品牌的服装,然而一张嘴却是陈腐的尸气,真是让人绝望!这样的年轻人如果成为主流,我看不到希望。

回顾历史,1978年的改革开放证实一个真理: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和世界接轨,吸纳资金、技术和人才,跟全世界做生意。

如今的中国已经比1978年强大了很多,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我们目前还没有多少国际事务话语权,更缺乏高精尖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在我们还没有成为世界最强之前,我们必须学习比我们更先进的东西,那么开放的胸怀就必不可少,学习外来文化,吸收世界文明也是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的历史是悠久的,也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保护和继承,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一个由改开揭示的真相: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不是工业文明的基础,所以我们才要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技术、经验和思想,不然五四运动为什么要呼吁要请“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个地铁活僵尸,他不是在宣讲“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杀”。

小舢板是水乡文化,蒸汽船是工业文明,蜡烛是田园文化,电灯是人类文明,我们该怎么选?交给下一代年轻人吧,我这个老朽只有一句相劝:

吹灭他人的火把并不能照亮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