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前的5月,在 硝烟弥漫的激战中,人民解放军不畏牺牲,将上海这座远东大都市从满目疮痍中拯救出来,送回人民的怀抱。

红旗插满上海城头,这热血一刻,李白等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隐蔽战线英雄未能等到。距上海解放仅仅20天,1949年5月7日,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

七十五年后的5月27日, 以李白烈士“红色电波”事迹为基础改编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上映,用更现代、更年轻的方式向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致敬,以舞剧电影的创新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让历史告诉未来。

从上海出发,

这座英雄用鲜血

浇灌而来的城市,

多少年来延续着

关于爱与信念的心灵“对话”……

01.

长河无声奔去

唯爱与信念永存

在党的诞生地上海,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上海文艺工作者近年来集中力量打造了不少红色题材舞台佳作,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晨钟》、上海爱乐乐团《红色情怀》音乐会等,在舞台上掀起红色文化的热潮。

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12月登台以来,足迹遍布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50座城市67个剧院,观众平均上座率超9成;还先后荣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架起了一座艺术的桥梁,将过去的、中国的、热血的故事,用新的方式讲述给现在的观众听。

李白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进入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从此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担任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危机重重中,他始终秘密战斗在“上海——延安”的空中通讯线上。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上海浦东,时年39岁。20天后,上海宣告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句“同志们,永别了!”的电文,敲下李白烈士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精神。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于上海解放前夕,围绕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而展开的一段充满家国情怀的英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突破了舞剧“拙于叙事”的短板,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编舞也十分当代,为红色题材赋予了青春气息。

从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到2018年上海歌舞团推出同名原创舞剧,从上海走向全国各地,持续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二刷”“三刷”;再到如今,这个红色IP实现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的跨越,剧场与影院的双向互哺,也让“红色电波”穿越时空抵达更多年轻人——

02.

时间·只记住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经典,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上海歌舞团与尚世影业联合摄制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于2023年7月1日在沪创作拍摄。充分延展“电波”IP生命力,携手打造舞剧电影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由舞剧原班人马上海歌舞团的优秀舞者出演,领衔主演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

片场内,导演和演员们在上海歌舞团排练厅沟通拍摄细节,墙上写着的“时间只记住精品”格外显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在电影银幕上呈现原版舞剧的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上海歌舞团与尚世影业进行了大量前期研讨和准备。原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对电影制作提供了宝贵建议,电影主创也多次到现场观摩舞剧演出,与演职人员深入交流。

从舞台表演到电影摄制,对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跨界挑战。舞剧电影的拍摄,要求演员们不仅要精湛地完成技术动作,还要将“舞台技巧”与“影视镜头”相结合,通过更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交织来传递情感,展现给银幕前的观众。

舞剧电影主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说:“经过数百场的舞台演出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个角色,每演一次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电影的拍摄,是从另一个不同的方式激励我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创造角色,更好地呈现李白烈士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

此次创作,主创尝试用影像艺术手段记录和表现舞蹈艺术,为突破舞台表演的“第四面墙”,引入MOCO机器人、伸缩炮等电影摄影技术,完美呈现舞蹈的动人魅力和情节的惊心动魄。电影在车墩影视基地、LED虚拟影棚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多处取景,通过电影叙事手段让故事情节更具吸引力。该片还采用全套杜比全景声制作,结合影像,带给观众全新升级的视听观影体验。

近期刚刚凭借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中“鹮仙”一角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朱洁静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潜下心来,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最好的舞台好好努力,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传递下去,为时代、为人民创造更多‘电波’。也希望这些作品能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祖国、为时代而奋斗,发出更多光和热,活出更广阔的人生。”

电波刺破长夜 爱伴信仰永生

今天的上海

不再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

“迷雾、冷雨、暗夜”,

取而代之的

是黄浦江、苏州河两岸

迷人的风光,

是朝气蓬勃的城市天际线,

是浩荡长空,

是人民城市的康庄大道……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综合新华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民晚报等相关报道

编辑 | 白安琪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