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被毛主席称为“像鲁智深一样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是水浒中的大英雄,为人洒脱,心怀正义,拥有大格局。说聂帅像鲁智深,这是毛主席对聂帅的巨大认可。

从聂帅的性格特点来看,他比较沉稳,擅长与人沟通。但是,这么一个人,在1960年罕见发火,严厉批评一个少将军衔的副司令员李福泽。

这是为什么?

聂帅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吗?

1、聂荣臻遇到人生重大选择,他选择“科学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有两位科学家要作演讲。这一天,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参与,同时还有聂荣臻等领导人。

听完李四光和钱三强深入浅出的讲述,毛主席环视着在场众人,说道:“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

毛主席说的“这件事”,大家都很清楚,指的就是原子弹的研制。

那时的我们一穷二白,缺钱、缺技术,也缺人才,能够拿出魄力做这事,实在是不容易。

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大计划,需要有高层专门主抓。

1955年7月,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后来有所调整)

1956年,聂荣臻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

这个工作实在是具有极大的挑战,要比所谓的军队管理、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管理挑战大多了。但是,这既是中央领导们的选择,也是聂帅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时邓公咨询过聂帅的意见,他可以选择军队管理和装备管理的,也可以担任地方官员的,是聂荣臻自己选择了主管科学技术。

不久后,“两弹一星”工程的领导工作压到了聂帅身上。

可以这样讲,我们说“两弹一星工程”时,很多人能第一时间想到邓稼先、钱三强等23位功勋科学家,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背后的另一个团队,那就是全方位支持“两弹一星”计划的以聂荣臻为首的管理者团队。

聂荣臻坐镇北京,是两弹一星计划的总负责人,是总协调者,协调人、财、物等。

即使有聂帅这样的超级指挥和协调者,1960年前后还是发生了一件影响非常重大的事情......

2、全国缺粮,导弹研制基地,也遇到了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真的无法想象,五十年代末的中国遇到了多大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和欧美国家建交,苏联老大哥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又心机重重。从1959年之后起,确切说,是从1958年起,苏联老大哥和中国就出现问题了,具体原因出在三个方面:

一是,苏联要和中国合作建立长波电台,被中国拒绝。
二是,苏联想要和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又被拒绝。
三是,在未通知苏联的情况下,我们发动了“金门炮战”。

随着这些事情的发生,加上苏联本身的敏感,中苏关系开始走了下坡路。

1960年夏天,苏联撤走了大批苏联专家,让我国的工业制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1959年--1961年之间,因为自然灾害的问题,中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极度缺粮。

这让新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缺粮的情况不仅影响到了大多数单位,就连两弹一星的研制单位也遭到了波及。

怎么办?总不能挖野菜度日吧,问题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工作人员们身处大漠戈壁,挖个野菜都困难。

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日子难过,那就进行人员分流吧!项目先停一停,很多人员只能先回去。

基地的领导们做了基本的处理之后,开始向领导汇报工作。

于是,1960年的某一天,聂荣臻接到了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的副司令员李福泽的电报。

为了把具体事情搞清楚,聂帅让李福泽十万火急赶到北京,

谁承想,李福泽这一次到北京后,一番汇报,聂帅开始发火了。

这一顿发火,改变了很多事情。

3、聂荣怒问李福泽:你知道莫塞莱这个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领导有命令,李福泽副司令员立即动身,赶往北京。

见面之后开始深聊,李福泽毫无保留地将实际情况告诉了聂荣臻,大体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因为缺粮,河西走廊都是逃荒的人。本来,酒泉基地的粮食供应地是兰州,可是兰州也没粮食了。
二是,不得已开始解散队伍,施工的工程兵疏散了几万人,一万铁道兵也撤走了。
三是,火箭部队人心惶惶。

作为一个领导,聂荣臻一声长叹!

本来,聂荣臻对大体情况还是有了解的,并且提前将情况报告给了周总理。周总理的建议是采取分散就食的办法,把火箭部队保存下来,如此,度过难关后就顺利了。

但聂荣臻没有想到的是,听了李福泽的报告,实际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粮食只够一周到半个月了,除了疏散了很多的工程兵,就连搞火箭的知识分子也被打发走了好一些。

聂荣臻怒了,他批评李福泽等人糊涂。

李福泽的头快低到地上了。是的,他也没有办法,能让大家活下去,已经是他最低最低的底线了。

聂荣臻知道李福泽等人的难处,问道:你知道莫塞莱这个人吗?

李福泽一头雾水,摇了摇头。

于是,聂荣臻讲了莫塞莱的故事。

一战时,英国有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年仅28岁,在原子物理学上有重大发现。一战发生后,为了战争,英国强行征兵,将莫塞莱征了去。
很遗憾,这个莫塞莱死在了战场上。如此,英国少了一个卓越的年轻科学家,多了一个普通的战死的士兵。
此事,引起了英国一些有识之士的极大重视,认为招莫塞莱上战场是极其愚蠢的做法。
英国政府的领导们经过反思,认为这事做错了,就此,制定了一个规定:以后不准征召科学家到一线部队服役。
慢慢地,这规定形成了很多国家的一个共识:科学家不需要上战场。

讲完莫塞莱的故事,聂荣臻看着李福泽说道:难道我们不如英国政府吗?如果像你们这样操作,科学家全都打发走了,我们的导弹何时才能上天?

听完聂帅的言语,突然之间,李福泽明白了,一定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同志,科学家一定要照顾好。

李福泽激动地说道:“首长放心,我回去后马上传达最新指示,一定把知识分子留下。”

聂荣臻眉头紧皱,说道:“回去再传达吗?你马上就给基地打电话,困难时期可以减人,但科技人员一个都不能减。走了的,马上请回来。”

看到聂帅如此态度,李福泽泪目了,聂帅如此重视知识分子,怎么能让人不感动?

这边,李福泽打完电话,马不停蹄地向基地赶去。

那边,聂帅已经将情况报告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在协调安排物资的时候,一句“那里挖野菜都没有条件啊!”,让很多领导沉默。

很快,一列开往酒泉基地的火车出发了,列车上满是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除了那些伟大科学家之外,像聂帅这样的管理者,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他们的支持,两弹上天、卫星上天都是痴人说梦。

向聂帅等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