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家里可能都有种秘密的宠物,我们未必想养它们,但它们的确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那就是蟑螂

最常见的一种蟑螂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它们在世界各地都很猖獗,除了南极洲,它们的身影遍布各地。但有意思的是,在自然界中却几乎很难找到它们的踪迹。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种“害虫”是如此普遍,但我们对它们的身世却几乎一无所知。这种专门在城市出没的顽强生物究竟是如何进化,并且安然自得地栖息在我们的住宅中的?‍

近日,一组科学家利用DNA测序技术详细研究了德国小蠊,并将它们的起源追溯到东印度和孟加拉国。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人类和蟑螂的纠葛——我们帮助了它们扩散到世界各处,又对它们深恶痛绝。研究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德国的蟑螂?

故事的主角在大约三百年前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1756年至1763年,欧洲七年战争暴发。当时,人们在东欧的军队储粮中发现了这种蟑螂。最初,敌对双方都用对方的名字为这种蟑螂命名——俄国人叫它“普鲁士蟑螂”,而英国和普鲁士士兵则把它们称为“俄国蟑螂”。

1776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对这个物种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它的拉丁学名被定为Blatta germanica。Blatta在拉丁语中是“避光”的意思。这个属后来被改称Blattella(小蠊),那些体型较小的蟑螂都被归在其中。而之所以叫作germanica,则是因为林奈检验的标本采自德意志地区。

这让很多人误会这种生物起源自德国。实际上,不少博物学家很早就意识到,这种生物几乎不可能源自欧洲,因为欧洲并没有与之外形相似的蟑螂。科学家在非洲和亚洲发现了具有相似解剖结构的相关物种。因此,一种普遍的共识是,德国小蠊最初可能是在非洲或者亚洲进化而来,然后才称霸世界的。

但仅仅依靠外形等研究,我们还很难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故事。这就需要基因的帮助了。

基因测序

在这项新研究中,团队从全球17个国家的281只蟑螂身上采集了DNA样本,并比较了一个名为CO1的特定基因区域的DNA序列,也就是所谓的“DNA条形码”。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在超市只要扫描商品的条形码,就能知道商品的信息。而这个基因区域也像生物各自特有的“商品代码”一样,能够帮助科学家快速识别并确认物种。

研究人员将德国小蠊与亚洲的类似物种进行比较发现,德国小蠊的序列与孟加拉湾的亚洲姬蠊(Blattella asahinai)几乎完全相同。超过80%的德国小蠊样本完全匹配。其余20%的样本鲜有差异。

研究推断,这两个物种仅仅分化了约两千一百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正如其他很多物种一样,亚洲姬蠊也是在农民清除了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之后,才适应了与人类共处的生活。它们的祖先从印度的田野搬到了建筑物中,开始依赖人类。但是,它们后来又是如何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呢?

勇闯世界的故事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基因组中的另一组被称为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序列。他们利用来自六大洲17个国家的样本,找到了不同种群的蟑螂之间彼此相关的程度,描绘出了德国小蠊是如何从它们的故乡勇闯天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小蠊迁移线路图。绿色区域为亚洲姬蠊的自然分布区。(图/Tang, et al. 2024/PNAS)

大约2100年前,或许在印度或者缅甸,德国小蠊和亚洲姬蠊在进化上分道扬镳。随后开始了迁移。这种迁移主要分为两波。大约1200年前,第一波迁移开始。这些蟑螂很可能搭上了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贸易和军事扩张的顺风车。它们不断向西抵达中东。

下一波迁移则在大约390年前,它们向东前往东南亚。历史上,17世纪初起,一些欧洲的贸易公司开始在东南亚开展贸易,并往返于欧洲,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或者荷兰东印度公司。而这些蟑螂可能和他们一起开始了旅行。

德国小蠊大约在270年前来到了欧洲,这也和七年战争的历史记录相吻合。大约120年前,德国小蠊从欧洲扩散到了世界其他地区。这种全球扩张与这个物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记录一致。大约170年前,这个物种还在亚洲“扩张”过一次,它们向北并向东来到了中国和韩国。

研究还注意到,与在地理距离上彼此接近的国家相比,在文化上具有联系的国家存在关系更密切的种群。这暗示着全球贸易促进了它们的传播。比如,随着蒸汽动力船取代帆船,这些搭上了顺风车的小动物被运送得更加快速了。更短的旅程时间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活着抵达并入侵新的国家。接着,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比如管道和室内供暖的出现,为小蠊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和它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蟑螂,所以它们的生存取决于它们的隐蔽能力。德国小蠊进化成了夜行性动物,它们避光生存,会避开开阔的空间。它们也不再飞行,但依然保留下了翅膀。繁殖能力也相当惊人。

这些生物最臭名昭著的特点是,只要短短几年,它们就能迅速进化出针对许多杀虫剂的抗药性。比如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蟑螂药饵既便宜又有效。但它们的效果很快就大打折扣。这是因为诱饵使用了糖来引诱蟑螂。喜欢“甜食”的蟑螂被杀死了,但那些喜欢其他口味的蟑螂却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

小蠊属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两亿年前。它们仍在进化和适应,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和德国小蠊之间的故事应该还会持续很久。

#创作团队:

撰文:Takeko

排版:雯雯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pest-of-our-own-making-revealing-the-true-origins-of-the-not-so-german-cockroach-22800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umans-helped-german-cockroach-conquer-world

https://ibol.org/phase1/about-us/what-is-dna-barcoding/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401185121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Jayreel Bacurayo, Flickr /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