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上午11点,大晴天的成都,初夏有些升温,郫都区的奎星楼社区一个老旧院落小区楼道里,还有些许清凉。二楼的75岁阿婆正拿起一个卡片机,按动上面的2号按钮。几秒钟之后,卡片机里传来社区志愿者的声音,询问婆婆有什么要帮忙。

阿婆说她家洗手间地垫下面需要清洁打扫,志愿者马上答应,和她约好了午饭后就过来处理。阿婆同意了,挂断电话笑着说,有了这个守护卡生活方便多了。

这看起来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城市社区一个生活角落发生的日常小事,却是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的情况。毕竟,谁不会成为老人,并且不需要生活上的帮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经处于中度老年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21.1%。在没有完全失能前,居家养老恐怕是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那么在全社会老龄化的大势面前,我们的社区能做些什么?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做“卡片手机”?

成都阿婆佩戴的守护卡,全称是银龄守护卡,是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联合生态硬件伙伴推出的。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非常适合独居老人。卡片上的123按键,可以绑定家人电话直接通话。家人在绑定的智能手机上设定活动区域(电子围栏),老人带着卡片手机离开这片区域,就会自动告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以外,和社区合作,还能设置社区广播,播报提醒(通知、防盗、防诈骗等等)。社区可以设置24小时接线员,帮助老人解决问题。另外,绑定智能手机的微信支付,并设置支付限额,购买东西,滴一下便可付账。在银龄守护卡上设置吃药时间,还能提醒老人按时吃药,以免忘了。

目前,腾讯已在全国公益发放了13000多台银龄守护卡。其中,在佛山南海为912位老人配发银龄守护卡,并已成功救助5名突发意外的空巢老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说,以前社区动员八九个志愿者都做不到每天到老人家上门,现在有了智能设备,只需要一位社工就能网上照看很多个老人。成都阿婆解决问题后脸上的笑容,已经代表银龄老人们,回答并证明了银龄守护卡的价值。

其实,何止是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科技的助力,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老弱病残孕也需要。哪怕日常的社区生活服务,有了科技的加持,都能更加优质和高效。婴儿照料、幼儿托育、青少年心理辅导、社区防灾、环保……如果有科技包括智能化的工具算法介入,能帮助社区决策者快速确定需要,搜集和整合各类资源。加上技术应用,各类人员能在社区更加高效的提供服务,这或许是科技向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具体体现。

数字时代,如何让社区慈善触手可及?

新修改的慈善法鼓励发展社区慈善,其中新增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四川省为例,目前四川已登记设立的社区基金会就有9家,发展社区慈善基金2400多支,四川社区慈善的许多标杆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过去的5月20日,成都有12个社区参与了“520四川社区慈善开放日”活动,通过公益市集、徒步悦跑、国风巡游、小红花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展示了社区慈善文化的独特魅力。腾讯基金会作为支持方,为社区提供资金、产品能力、活动工具包等支持,让互联网公益与线下社区场景有机结合,探索了公众参与社区慈善的更多可能性。

社区,是社会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非常形象的指出了社区工作的繁多、复杂和琐碎。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用大模型自动生成社区的月度工作报告,已经在国内一些社区工作者群体中成为很有效率的新工作方式。

成都市武侯区倪家桥社区的地摊市集活动上,各类物品的摊主、饮品摊位和音乐演出井井有条,活动的易拉宝、横幅、海报等气氛营造也很棒。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使用了腾讯提供的社区工具包。

这不是实物形式的工具,而是腾讯各种能够用于社区办活动的数字工具。工作人员可以用腾讯会议召集各方商讨活动的事宜,登陆公益志愿者平台招募活动需要的志愿者、管理后续执行情况,用腾讯文档撰写活动公告、制作预算表和活动管理表单。可画、创客贴、腾讯云智绘、boardmix能让工作人员轻松、快速设计海报和公告,腾讯微云可以把社区活动的照片、视频存储云端并随时分享,腾讯问卷能发起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换句话说,现在办一场社区活动,面对数字化的社区工具包,可以即取即用。

腾讯的数字化能力与创新解决方案也在社区场景中落地,“繁星计划”携AI科技进驻永陵社区,通过数字人“百变繁星”让文物栩栩如生,将文化传播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则把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搬到社区,助力乡村振兴。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认为,社区慈善正在从物资的救助和帮扶向“物质+服务+赋能”转变。这就意味着人们谈社区谈慈善的时候,除了强调它的救助功能以外,越来越关注它的服务功能和社区参与组织功能。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区的工作人力永远是有限的。但是数字时代,数字赋能的空间是无限的,未来社区甚至可以有不占用人力资源的数字社工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减灾防灾到灾后“造血”,互联网公益的一次社会试验

今年是四川汶川地震16周年,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记忆犹新。也就是从汶川地震开始,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大规模参与灾难响应,到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发生的“救命文档”的产生,都说明数字救灾,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抗灾救灾的重要配置和手段。

移动支付,包括微信支付消费券和人身核实等产品能力,在救灾公益中,能克服直接发放现金的风险问题,使得流程线上化、透明化、可追溯化。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云计算,也陆续融入、应用到救灾中,在提高项目透明度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资金需求预测与分析,优化现金的管理。

救灾公益的模式还在进化。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地震发生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爱德基金会面向积石山县2500余名2023年新生儿家长发放宝宝券,在微信刷脸认证后,便可获得宝宝券用于在当地购买奶粉、尿不湿、衣服鞋帽等物品。在京津冀水灾受灾地区民众温暖过冬的问题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为在河北高碑店市肖官营镇的受灾村民提供暖冬券,用于在购物中心、超市购买过冬物品。

以工代赈,数字消费券,悄然而生,提高透明度和节约成本的同时,既减少了线下的人工和繁琐的流程,又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了民众个性化的需求。

救灾模式可以进化,那么经验还可以延展应用么?答案是肯定的。其实,灾后“造血”和减灾防灾,在社区生活中更加重要,做好了,居民在灾后重建和未来面对灾害时,就更有能力积极面对。

5月10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数字备灾联合行动”正式启动。这个“数字备灾联合行动”,依托微信支付消费券及身份核实等功能,将救灾模式从传统的受助人线下领取物资,升级为受助人线上使用特定消费券个性化采买必要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慈善+市场化”这样的新尝试,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进行了试点,社区的300多位高龄老人,以及残疾人、退役军人每个月可领取消费券,然后到市场上兑换相应商品。通过数字化工具将社区与当地商业网络连接起来,利用商业网络商品种类丰富、快速灵活调用物资的优势,满足了社区困难帮扶群众的个性化物资需求。

这是一次社区与慈善公益共同探索的社会试验。数字救灾的经验延用到民生服务中,残疾人、罕见病、老人、儿童……等人群多样化需求,社区工作人员有着数字工具包协助和数字时代的新方式服务,社区的民生服务显得更有了温度。也让人看到,未来社区,一定是数字科技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共荣、共建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