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去找刘备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关于这一点,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持同样的说法。
但是,《魏略》的写法完全不一样。刘备驻扎在樊城时,诸葛亮感觉刘表胸无大志,肯定抵挡不住曹操南下,所以就北上去找刘备,要刘备扩军。后来,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将诸葛亮奉为上宾。
魏略》撰写的时间比较早,作者是魏郎中鱼豢。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鱼豢活到了晋武帝太康年间。相比于习凿齿,鱼豢活动的时间更早一些。不过,鱼豢的活动时间,不可能比陈寿早更多。陈寿出生的那一年,诸葛亮还没有死。所以,《魏略》和《三国志》应该是同时代的产物。
《魏略》早已散佚,原书已经不存在了。但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从裴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由此可知,裴松之应该是见到过《魏略》全文的。
在这里,裴松之对《魏略》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尽管陈寿和鱼豢各持一词,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说法与陈寿的一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的“凡三顾”,应该采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不过,《魏略》中有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诸葛亮去樊城见刘备是“北上”,而非“南下”。由此可知,诸葛亮确实住在汉江以南。这应该是关于诸葛亮住在汉江以南的最早记录,比习凿齿还早。
鱼豢虽然没见过诸葛亮,但他写《魏略》时,诸葛亮去世才几十年。这一条,是可以采信的,因为《汉晋春秋》《襄阳记》《荆州记》等史料,都可以互证。#襄阳头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