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顺利实现“双突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十万项,约10.66万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其中高校院所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实施,推动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

北京商报记者走进华北电力大学,了解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沿作出的重要工作,华北电力大学正凝聚科技创新之力量,面向国家能源经济主战场,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技术转移转化全生态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产学研金服用”全生态链

对于华北电力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学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王宏盛为记者做了详细介绍。

为更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成立了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这是一个由大学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创新型服务管理部门,集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与专利管理、技术概念验证示范、科技金融、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国际技术合作等职能为一体,依托能源电力行业,充分动员校内、校外资源,逐步建立起以华北电力大学品牌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政产学研金服用”技术转移转化全生态链。

在这个生态链中,技术转移过程十分清晰,在科技成果诞生后,首先注重的是知识产权保护,随后进行小试、示范验证、中试等环节,之后进入产品化阶段,再由产品化升级为商业化,最终实现产业化。

中心的服务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七个板块,包括全链条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生态建设服务、科技金融服务、项目咨询、项目开发实施。

华北电力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中心已经构建了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以及电力云平台组成的技术、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同时兼具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产业互联功能。

服务成效显著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如今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已经有了可观的服务成效,在服务政府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了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双碳技术研究院就是典型案例,通过与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合作,研究院积极探索融通管理的运营模式、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市场推广的合作模式、产业培育的转化模式,致力于成为各能源央企合作的连接器、昌平区能源产业决策的外脑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颖引擎。

同时,中心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服务产业强创新。华北电力大学与内蒙古电力共建内蒙古实验研究基地,以新能源接入典型地区内蒙古为例,解决我国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学校与三峡集团共建氢能联合实验室,围绕电解水制氢技术,陆续开展相关领域系列自主合作科研项目。

在清洁智能发电方面,学校与华电集团进行合作,共建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在综合能源服务、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能源、减污降碳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建设科技创新的高地、人才培养的特区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区。

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背后,有科技成果作为坚实后盾。通过介绍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华北电力大学牵头或参与完成的8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2017年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三年,以华北电力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中,共获得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其中一等奖5项。

构建高质量成果转化网络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市的政策支持。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医三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共5家单位,开展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目前项目正在执行阶段,目前产业开发研究院在制度建设、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合作与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

产业开发研究院的主要作用,是加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力度,解决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区域细分产业渠道不畅、链接产业资源不够、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不直接等问题。研究院将调动各高校院所积极性,投入科研、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总目标,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落地。

通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北京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建立了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并设立联席会。主责单位包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健委等15个委办局,16个区政府及“三城一区”管委会,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区属各部门参与的成果转化推进机制,推动出台系列配套政策。

此外,北京市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助力小微科技企业发展。2023年以来,推动设立首期规模50亿元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推动设立本市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多支百亿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帮助一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面向未来,北京市将立足“三城一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应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通道,建立多节点、高流量的成果转化网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转移转化成效,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